上海经验蕴含怎样的示范价值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3-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政府主导统筹,勤政谋良策,务实有作为。这是上海率先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关键的一步。

    ■陈亦冰

    日前,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宣布:上海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形成了“城乡一体,服务均等,保障公平,就近入学,内涵引领,公众满意”的特征。建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认定上海整体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这意味着上海率先在全国实现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那么,率先成功的上海范例和经验,究竟能给我们提供怎样的示范价值呢?笔者以为,至少有以下三点可供其他地区借鉴和移植。

    一是政府主导统筹,勤政谋良策,务实有作为。这是上海经验中最关键的一条。义务教育均衡化是教育改革的大命题,是事关民生的重头戏,没有政府的主导和统筹,教育部门再努力也难见成效。义务教育均衡化又是教育发展的大难题,上海曾经也饱受“石库门小学”、“豆腐干中学”的煎熬,难解“重点学校”、“村小乡校”的天壤之别,但是,政府既然承诺:“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那么有关职能部门就一定要谋良策,有作为。上海每三年左右,实施一项实事工程,从最初的硬件改善到现时的内涵发展,集中财力、物力、精力,扎扎实实,攻坚克难;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一条优质高效的均衡发展之路。其中,政府科学的顶层设计和各部门协调的通力推进,功不可没。特别是在尊师重教、服务基层方面,制定和创造了许多良好的政策与条件,保证了更多的校长和老师能安心教书育人。经验揭示:政府真抓实干,教育就不难改变。

    二是与时俱进,审时度势的创新精神。这或许是上海经验中最有“海派”特点的一条。上海的成功,固然得益于大都市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的深厚背景;但也离不开上海教育工作者审时度势、智慧理性的创新意识。作为国际大都市,上海在世界的坐标上找准定位,用世界的视野来思考教育的变革;作为我国最繁华的城市,上海在中国的版图中确立目标,用海派特有的精细去设计行动的每一步战术。上海敢于自立于世界教育之林,上海也勇于先一步、高一层为中国的教育改革探路攻坚。上海有创新的自信,面对城乡学校的巨大差异,他们大胆探索“委托管理”新机制,政府出资购买专业服务,委托优质学校或教育中介机构,管理相对薄弱的农村中小学校;上海有清醒的自省,面对越减越重的学业负担,他们冷静寻找隐匿的短板,及时抓住牛鼻子,稳妥推进学业绿色评价体系;上海有理智的自觉,面对错综复杂的择校纠结,他们不是被动禁堵,而是智慧回应老百姓的诉求,力推创建“新优质学校”,使家长心悦诚服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近上学。诚然,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矛盾和困境,但同时也有各自的优势与特点。而任何时候、任何改革,只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那么办法总会比困难多。

    三是紧抓内涵攻坚不松手,始终把学校主体与课程研究摆在改革的核心位置。这应该是上海经验中最接地气的一条。教育发展没有政府主导不行,教育改革离开学校、教师、课程、教法也就失去了改革的动力和抓手。上海的经验中有两个“三句话”,前三句是:“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成就每一位老师。”后三句是:“在内涵发展阶段把课程改革作为优质均衡的引擎。把学校作为改革的策源地。评价是深化进一步改革的新动力。”很显然,上海的改革,在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下,紧紧抓住了校长率领下的教师团队,抓住了教学最核心的环节。他们运用访谈与问卷倾听孩子最真实的声音,他们筛查教法与学法,找到课堂讲授中最关键的问题。在日常教学中关注每个学生的变化,在专业成长中提升每个教师的价值。实践证明,具有鲜明特色的办学,才能造就富有个性的学生;有了教师的幸福工作,才会有学生的愉快学习。这应该是教育变革中,最朴素的辩证法。

    面对全国乃至世界的关注,上海正筹划新的蓝图,努力实现义务教育更高水平的优质均衡;面对上海的率先示范,相信其他地区也一定会因地制宜,创造出自己的经验和成功。

    (作者系本报资深记者)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