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一体共育人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4-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骆光林(右一)、副院长金立其(左一)赴物美看望订单班学生。

    能力强的店长留不住、采购人员缺乏成本控制意识、门店普通员工流失率大……囿于特殊的组织形式,连锁企业总是无法回避这些问题。人力资源质量不高、规模不足,已经成为制约连锁企业扩量经营的瓶颈,他们对内要稳定队伍,提升员工整体素质,对外要招兵买马,填补不断扩大的人才缺口。根据浙江省商务厅提供的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浙江省连锁业将新增约1700亿元的零售额,连锁超市约占850亿元。按一家大卖场平均销售额2亿元、正式员工300人(店长3人、经理12人、科长50人)计算,意味着浙江省将新增大卖场400多家,相应的,需要店长1200多名、经理5000多名、科长20000多名。

    这些岗位人才从哪里来?全国的连锁企业都将面临这个极为现实的难题,浙江的数据只是一个缩影,它所隐含的却是一组尴尬的矛盾: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声音从未间断,另一方面是收入不菲的新兴岗位门庭冷落。

    “发挥高职教育功能的时代来了。”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商职院”)党委书记骆光林说,“同样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我们与中职学校的起步岗位差不多,但目标岗位不一样,我们按门店店长的要求来开展专业建设;而与本科的差别是,我们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基层岗位开始就与企业共建共育。”身兼教育部门商指委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他认为,“政、行、企、校四方联动”的办学机制是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并将这一理念融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之中。

    近年来,依托教育部门商指委、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浙江省商贸业联合会,对接浙江商贸流通业发展新趋势,商职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践行“工学结合、岗位轮替、能力递升”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以企业化的培养方式、职业化的培养过程,校企一体共育人才”的专业特色,实现了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质的提升,并由此获得了2013年度校企合作“浙商集团金桥奖”荣誉。

    在典型企业中锻炼岗位规范 培养人才适应行业发展需求

    一改以往晚睡晚起的生物钟,这半年来,徐虹飞每天早晨7点前就赶到物美超市杭州莫干山店。作为杂货部的实习生,他的第一项任务是跟着师父逐次核对休闲食品的数据。“对于价格有浮动的食品,我们立即更换价格条码;对于库存不足的食品,就要马上跟总部或者厂家联系补货。这些事情都要在每天卖场开门营业前解决,一点都马虎不得。”虽然还只是一名实习生,徐虹飞谈起工作来已头头是道。

    与徐虹飞一样,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今年共有6名三年级学生在莫干山店进行为期90天的定岗实习,他们是“物美经营管理班”的第4届学生。回想与物美的“第一次牵手”,经贸学院院长孙玮琳颇为感概:“连锁超市往往千店千面,没有标准化的门店岗位规范,选择物美,是因为它在人力资源发展上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体系。”正逢物美跑马圈地的高速发展期,2010年7月,双方一拍即合,正式组建校企合作订单班,实施“2+1”教学培养模式,即把前两年的教学安排在校内完成,第三年进企业顶岗培训。

    以物美班为例,到了第三年,该校借助物美标准化的岗位平台,将应届生的顶岗实习分为3个阶段推进。第一阶段是为期14天的行为训练阶段,让学生通过军训、运营规范等学习熟悉大卖场工作人员的基本行为规范;第二阶段是为期80天的岗位见习,学生在生鲜部、百货部、杂货部及客服部4大部门共计22科别进行走科轮岗,确定自己有意向从事的科别,由此进入第三阶段为期90天的定岗实习。经过由浅入深的培训,物美订单班56%的学生在毕业前就能连跳3级(实习生、普通员工、资深员工)晋升为副科长。

    把3年学制分割为2和1,并不是简单地对学校和企业管理时间的划分,事实上,合作企业早已将自己的理念渗透在新生踏入校门之际。近年来,该专业以连锁店长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为要求,与企业合作开发核心课程、教材和培训资料。“连锁门店营运实务”、“连锁企业采购管理”等5门优质核心课程,基层岗位、主管岗位、店长岗位等3个综合实训技能包,这8个项目都是学校与物美集团、国美电器、浙江久加久食品连锁公司、曼卡龙珠宝等企业合作共建的成果。课程重构后,双方的师资也实现了互通,学校只要把下学期的课程表发给企业,企业就会安排有相应专长的师傅进校上课。

    “这是一种深度的校企融合,真正践行了我们所提倡的由学校、企业双主体育人的理念。企业将自己的培养触角往前延伸,全面参与学校的课程改革和教学计划;而学校以企业的生产实际来引领教学,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在合作过程中,学校始终关心的是人才成长的规律和如何协助企业解决问题。”浙江省商贸业联合会会长吴德隆在评价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时如是说。

    无论学生是否留在实习企业,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无疑为连锁经营业输送了一支现代化的生力军。正如物美集团华东公司人力资源总监龚晓丹所说,“管理岗位的人选,如果从社会基层员工中提拔,虽然他们可能在专业基础方面比较强,但在内涵修养方面会偏弱一些。而今后,管理培训生正好能弥补这一点,这些学生都拥有大专以上的学历,又是从基层工作中锻炼上来的,可以成为公司未来发展的顶梁柱。”首届订单班的张建邦正在发挥顶梁柱功能。工作近3年,他已任职物美大卖场闻堰店的副经理,这是一般员工需要奋斗5—8年才能企及的职位级别。

    张建邦告诉笔者,实习时学以致用的满足感是最终促使他决定在这个行业沉下去的原因。刚工作那会儿,公司让张建邦带领百货部分属的家电部,一年后不但部门业绩有所增长,团队中的“五张脸”也保持不变,这在职员平均流动率约60%的大卖场中几乎成了传奇。“除了专业技能,老师传授的处事逻辑、有效沟通等能力对我大有帮助。其实也没什么诀窍,只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和执行力就好。”物美大卖场闻堰店是今年年初刚筹建营业的新店,物美把张建邦从莫干山店百货部调过来任副经理,正是看中他这种务实的处事能力。

    在深度合作中培育新型人才 共建平台提升服务产业能力

    对于物美而言,与商职院的合作让其尝到了甜头,“忽如一夜春风来”,这两年,它将这一合作育人的模式复制到其他高职和本科院校中。“未来3年,物美在华东地区的目标是开到30家大卖场,年销售额达到百亿元。我们希望通过与高校合作,为物美的后续发展做好人才储备工作。”龚晓丹曾不止一次表达过与高校合作的意愿。

    “企业的合作与他们的获益成正比。校企合作不能单凭对企业的道德感召,而是要建立一套利益共享的机制,形成双赢的利益链。”曼卡龙珠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松鹤说,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得到的最直接的好处是学校为其培养的人才储备,除此之外,把企业部分生产能力转化为学生的生产实训或者承接企业员工的部分培训,都是构成利益链的有益要素。

    基于“利益链”理念,2011年,在虚拟的连锁经营学院架构下,该专业与物美集团华东公司、浙江曼卡龙珠宝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物美学院”和“曼卡龙学院”,设立商职院物美人才培养基地和曼卡龙人才培养基地,将企业的部分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职能承接过来,由校企双方以教学项目组的形式共同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共同开发工学结合教材、共同实施企业员工培训与学校专业教学,将职业培训、订单培养等功能整合其中。

    这种开放式的人才培养平台,实现了企业和学院的双赢。双方将企业员工与校内学生放在同一平台上培养,在共同的师资、实训资源之下,最终实现连锁门店店长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来看,即企业员工和该专业学生从连锁企业基层岗位做起,通过从理货员、收银员、总台服务、主管(领班)到店长的全过程培养,实现岗位和能力递升。学校对企业员工主要是岗前教学与培训,根据提拔的岗位要求,进行针对性培训。3年来共承担各类行业、企业培训近2000人次。

    “高职院校要有为才会有位,除了承担为企业培训员工的社会职责外,我院还发挥了‘大学’的功能,利用师资优势,分享自己的行业研究成果,承接了《玉环县玉城街道、楚门镇商贸服务业发展规划》等横向课题近10项,一定程度上引领了连锁企业和行业的发展。”骆光林引以为豪。近些年,通过浙江省商务部门现代商贸发展研究院这一社会服务平台,该专业整合多方资源,以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全方位服务于社会和地方产业发展:参与制定《浙江省“十二五”流通规划》;起草教育部门商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店长职业岗位标准》;联合浙江省连锁经营协会在2010年共同举办“第四届浙江省连锁业大会暨‘十二五’连锁发展论坛”,与时代商业研究院共同发布《2010浙江连锁经营发展报告(超市篇)》、《2011浙江连锁餐饮品牌发展报告》;与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共同设立“CCFA品类管理师”职业资格培训机构与考试中心;2013年起与浙江省连锁经营协会共同举办“浙江省连锁业优秀店长技能培训班”……

    “为什么我们的连锁经营专业能够实现高质量就业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按照市场需求来进行专业建设和改造。如果说商职院将专业培养目标设置为连锁门店店长,实现了第一次升级,那么随着‘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提升项目’建设的推进,他们已经开始了第二次的调整和升级,专业由服务于一定的企业,转变为对接相应的专业链和产业链。”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张宝忠将该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称为“专业建设迈向现代化的二次革命”。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