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现代服务业 打造专业特色品牌
SMT生产实训中心
学校在社区建立社会工作服务站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始建于1984年,是重庆市首批市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三所实施跨省单独招生的高职院校之一。2010年11月,学校被国家教育部门、财政部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
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学校面向现代服务行业,以社会工作、社区康复、物流管理、物联网应用技术、微电子技术等五个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着力打造专业特色品牌,通过狠抓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实习实训条件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提高了教学质量,带动了所覆盖的相关专业,促进了专业群共同发展,形成了专业的群体示范与辐射效应,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进一步明确了“面向城市发展和公共事业管理、服务一线,培养现代服务业和社会公共服务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形成了以能力本位、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工学结合为途径,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学校育人与企业育人结合、在校成长与在职成长结合的“三个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两种育人活动、两种育人环境、两种育人文化、两种成长过程的融合,有力推动了学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同时,学校还构建了“理实一体”、“学做融通”的“六个合一”教学模式和专业教育与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两对接”课程体系,实现了高等性、教育性、职业性与发展性的有机融合。
在学校“三个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统领下,各专业根据区域、行业人才需求,结合专业特点,探索了能力递进、工学交替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社会工作专业的“服务—学习”人才培养模式、社区康复专业的“三阶段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物流管理专业的“三方联动、五环相扣”人才培养模式、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旺入淡出”人才培养模式、微电子技术专业的“角色渐变、校企共培”的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各专业基于职业岗位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建立与职业能力对接的课程标准,校企联合开发教材,改革教学内容,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年来,学校新增国家、市级精品开放课程9门,新建成优质专业核心课程109门。学生获市级以上表彰400余人次,获技能竞赛国家奖84项、省部级奖148项。2013年学生就业率98.72%,专业对口平均就业率81.38%。麦可思公司2013年质量调查报告显示,学校毕业生的总体能力满足度、创新能力满足度、核心课程对工作或学习的重要程度等均比往年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对核心课程的重要度评价达到了100%。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打造优秀教师团队
学校依托合作发展理事会,以校企联合资源、联合决策、联合管理、联合培养为指引,以规范师资队伍“准入、评聘、培养、考核”管理为主线,组建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组、师资队伍管理办公室,成立教师企业工作站和企业兼职教师资格培训与认证中心,建立起规范兼职评聘、双师培养的8项制度,形成了“1228”师资队伍建设长效机制,整体提升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和企业兼职人员教学培训能力。
学校制定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2011-2015年)》和《青年教师三年达标计划实施方案》,实施“师德师风建设、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名师建设、骨干教师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培育、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等六大工程,大力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了教师职业教育理念根本性转变,教师职业教育能力持续提升,教研科研能力明显提高。
三年来,学校博士、教授等高层次人才增加31人,双师素质教师增加244人,专业教师双师素质比例达100%,专兼职教师队伍比例达1∶1.34;市级教学团队达到8个,组建科研创新团队10个;立项省部级研究项目127项,出版专著教材136部,获得专利17项,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13年重庆市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等国家、市级教学和科研奖7项。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促进校企合作共建
学校不断更新办学理念,进一步强化了面向产业的开放意识、密切企业的合作意识、工学结合的培养意识、对接区域的服务意识、促进就业的民生意识、应用研究的学术意识。成立了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组成的合作发展理事会,形成了校企合作“一中枢、一协同、四机制、四发展”的“1144”体制机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调动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学校合作企业由三年前的236家增加到315家,合作逐步走向深入,由一般的接收学生实习、就业发展到专业共建、文化互融、科技研发、职工培训、技术服务等方面。学校与企业合作组建5个企业学院,校企共同参与招生、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建设专业师资、共同组织学生参加专业技能大赛、共同关心学生就业、共同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结成了人才培养共同体。
在学校合作发展理事会的框架下,各专业及专业群建立了校企合作平台,完善了合作制度,促进了学校、政府、行业企业良性互动,对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有力的支撑。如社会工作专业立足于民政社会工作行业,着力构建了以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协作会、社会工作应用研究中心、仁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为支撑的“政校行”合作平台,促进学校与政府及社会工作行业良性互动;社区康复专业成立了民政、卫生、残联等行业领导与专家组成的“康教结合协作会”,搭建了政校行紧密合作的开放式专业建设平台,组建“校中院”康复理疗中心,建立了临床、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康复理疗中心运行机制;物流管理专业打造“港区校”合作育人管理平台,成立“港区校”联合培养物流人才协作会,建立了协作会合作育人运行机制,制定了校企合作人员管理制度、校企合作奖励制度,校企双方分别派驻校企合作专员;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与通信技术类企业共同成立了“校企联盟”,组建人力资源部、教学部、技术合作部及培训部等内设机构,建立了“校企联盟”运行长效机制,保障了“校企联盟”长效、稳定、良性的发展;微电子技术专业积极与重庆市微电子产业园区企业合作,搭建“微电子企业联合学院”合作平台,在教学改革、教学团队建设、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产品设计与生产等多方面深度合作,建立了微电子技术开发与服务中心、微电子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以及校企人员互聘共管等长效机制。
加强实践条件建设 拓展实践基地功能
学校创新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理念,构建了以工学结合、学做融通为理念的学校实践教学体系,即由原来的依托校内实训基地,设计教学性实训项目,开展对接职业标准的教学型实训单一体系;发展到引入合作企业共建企业学院,设计综合性实训项目,开展对接生产过程的生产型实训;再到注册经营性服务公司,安排顶岗实习,开展对接业务流程的经营型实训的“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各重点建设专业着力加强实践条件建设,拓展实践教学条件功能。社区康复专业结合学生专业能力形成规律,把校内教学条件分成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培养三级功能建设;根据专业学习规律,把校外实习基地分成三级进行建设,分别满足了学生的专业认知见习、专业技能培养、综合能力培养要求。校内康复理疗中心不仅承担学生的专业教育、技能培训及综合能力训练任务,同时承担社会培训和康复技术服务任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坚持以“做中教、做中学”为导向,与校企联盟成员单位开展共建共管共用的生产性实训条件建设,并利用生产性实训条件开展师资培训、技能培训、技能鉴定、项目开发、新产品研制、专利成果转化等。微电子技术专业为保证电子产品制造课程的教学质量,降低学生实训成本,与奥施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发了“电子产品制造虚拟车间”教学仿真软件系统,建成对接电子产品制造全过程虚拟工场。SMT生产实训中心实行了一校两企的股份制“校中厂”运营管理模式。
三年来,学校新增校内实训室(基地)33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增加4857.43万元;新增校外顶岗实习(能接纳10人以上)基地72个,新增校外实训实习基地28个,建成了“教学型、生产型、经营型”的“三层次”实习实训载体。
加大社会服务力度 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以服务“民政民生、政校企行、区域经济”为定位,构建了以学校为“中心”、政企(行)为“两翼”的“政校企”三方联动运作模式;建立了以培训服务、教育服务、技术服务3个领域为主体,以组织制度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为保障,以基础平台建设为支撑的“321”社会服务体系,开展了制度环境建设、团队建设、技术开发与服务、培训基地建设、对口支援与交流、国际交流与合作六大工程,着力打造继续教育培训基地、技术开发与科研服务中心、社会咨询中心等社会服务平台,全面提升学校社会服务能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