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需要“形而上”的突破
■郭文婧
教育改革的根本问题在于教师素质以及教材质量;教师的问题是缺乏科学素养,建议延长师范大学的学制,进行深入且通识的教育;教材的问题是充满“物化”,缺乏“知识的哲学属性”,建议教材应由教授、院士编纂。这是一封从澳大利亚寄来的教育建言的核心内容。(4月11日《南方教育时报》)
尽管文章提出的“高中教学大纲需全盘推倒重来”、“教育误国,自学兴邦”的偏激言论不可取,其开出的解决方案也未必就真是治病良方,但其对教育改革突破口的见解、对现行教材和教师素质问题的认识,却值得我们沉思,因为他提出了教育改革突破口“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区别。“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从“形而下”入手固然也有积极作用,但终究不解决根本问题。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所以教育改革必须回到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上来。关于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目前最受认可的,一是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的名言:“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二是卢梭在《爱弥儿》中的名言:“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雅斯贝尔斯强调的是“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卢梭强调的是“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通观世界各国,基本上都有“教学大纲”或者“行动计划”,“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基本上已经解决。总体而言,教法和学法是相统一的,有什么样的教法,就有什么样的学法;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所以,中国教育之所以长期难以解决“钱学森之问”,直接原因就是教师的教法,深层次的原因当然就是教师的素质问题了。
教师的教法与教材的质量密切相关,有了固定教材的素材,再加上以教材为蓝本的命题考试束缚,于是,千种教法、万种教法,吃透教材就成了第一法,教师的教法就简单异化为教材教法,各种教学方法都为此服务,但教材教法只能解决知识的传承问题。而更重要的教学教法,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却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中被忽视了。在这个角度,编写高质量的教材固然是一种方法,而在英美等国家往往采取的是没有统一教材的方法。
没有统一教材,就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就我国目前的教育实际,恐怕还很难。但改进教材质量,确实是当务之急。哲学之所以被称为“科学之母”,就是因为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确实,缺乏“知识的哲学属性”是我国教材的通病。因为缺乏“知识的哲学属性”,没能赋予人精神力量与美的感受力,教师和学生都无法真正爱上教材,更不用说爱上对知识的探索了,所以也就难以让学生具有真正的“创新实践”能力。
我国的教育改革,长期以来主要是在做“形而下”的文章,而对“形而上”的改革太少。要真正破解我国教育的弊端,仅做“形而下”的文章,显然是不够的,是时候该思考和启动“形而上”的改革了。“形而上”改革的突破口,教师素质和教材质量或许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只是方法论与具体路径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论证。(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