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得失与开拓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5-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曾长秋

    深入研究新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系统总结经验教训,揭示社会主义国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是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责任。徐锋博士对建国以来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结集成《新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书。

    新中国自1949—2009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66年)是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导与探索的初步建设阶段。这一阶段党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改造旧中国的德育,建立和完善新民主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性质的新德育。这一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改造旧大学的主要手段,各高校普遍开设了马列主义政治课并在高校初步建立了党团组织和“政治辅导处”等。这一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但由于经验不足及指导方针上的偏差也出现了不少波折。

    第二阶段(1966—1976年)是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导与探索的失误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遭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严重破坏。这一阶段“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针,阶级斗争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采取了一些极端的方式和迷信做法。

    第三阶段(1976—2009年)是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导与探索的全面展开并逐步走向科学化的建设阶段。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在拨乱反正中得以恢复,并随着党在认识上的深入,逐步走向科学化发展之路。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一级学科的设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等,是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

    新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经过的三个阶段,虽然走了一条“之”字形的路,但并没有照搬苏联模式,而是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紧密结合我国大学生思想的新变化,紧密结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紧密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新发展,紧密结合党的中心工作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形成的宝贵经验。作者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内部存在多种要素,各要素之间需要相互协调、相互衔接、相互配合,其中统一认识、摆正位置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根据党的路线方针及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确立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目标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起点,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配合有效日常教育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队伍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

    “立足历史、面向未来”,徐锋提出了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我国高等教育近年来发展迅速,在校大学生已经超过2000万,这个数量在世界上是非常惊人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跟我国社会的发展面貌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或者说他们是从自己所看到的改革开放的成果,感觉到国家正在蒸蒸日上。但是,国内外的负面因素也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不良影响。该书在分析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本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提出了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对策,对于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党政领导和德育工作者颇具参考价值。

    该书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加以分析,阐明了高校德育对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意义,从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教育方针的内在规定性出发,阐明了社会主义国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原则立场。该书认真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作用机制,一方面从宏观上把握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很好地展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作者系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徐锋著 人民出版社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