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中国电影的未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5-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演员汤唯凭借《北京遇上西雅图》获第2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本报记者 齐林泉 摄

    “二十一”同“大学生”,这是一组饱含青春和活力的词汇;这是一个富有激情,满怀梦想,想做大事、敢做大事、能做大事的年岁,是大学生追梦的美好时光。

——黄会林

    ■本报实习生 余灵

    “年轻人是世界的未来,更是中国电影的未来,他们对电影认知的高低决定了中国电影未来的高低。希望大影节能评出在中国电影史上真正留得住的作品,也给其他电影节做一个典范。”5月10日,第2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闭幕,凭借电影《背靠背,脸对脸》获得本届电影节“二十年五佳电影和电影导演”特别评选活动“五佳电影”奖的知名导演杨亚洲作为颁奖嘉宾出席了闭幕式,并对大学生电影节寄予厚望。他告诉记者,虽然拍戏很忙,但无论如何都会抽空参加,来感受年轻人对电影的热情与关注。

    随着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受大学生欢迎男女演员等19项奖项的揭晓,为期一个月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落下帷幕。本届电影节自4月8日开幕以来,开展了包括国产电影主竞赛单元、大学生原创影片大赛、大学生影评大赛、中外电影展映及学术研讨、大学生主持人大赛在内的常规活动,还开创性地开启了首届青年剧本与创意大赛、大学生艺术设计大赛,并首次设立了华语电影新片点映平台。在激情澎湃的青春风采里,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凭借一以贯之的学术品位与文化意识,为中国电影的未来描绘了一幅清新蓬勃的蓝图。

    青春学术文化的艺术鼓励

    本届电影节共有237部国产电影报名参赛,最终有34部影片入围,包括《全民目击》、《北京爱情故事》、《警察故事2013》、《狗十三》、《我的影子在奔跑》、《白日焰火》、《记忆望着我》等。这些影片从多个侧面反映了过去一年中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部分影片作为高票房的代表,从创作初衷到市场反应都显现出典型的商业性,也彰显了我国电影工业制作的日臻成熟。虽然这类入围电影被归为“商业电影”,但导演对社会现实同样全面关照,并且显示出一定的创新性。如在看似平常的主题之下,影片往往通过巧妙新颖的剧作结构展现故事,表现复杂的人性。

    《全民目击》作为非行执导的第二部电影,自上映后获得1.8亿的票房成绩。影片以一桩谋杀案开始,围绕“谁才是真正的凶手”这一疑团展开叙事。导演采用多重视角讲述故事,在旁观者与当局者两种身份之间转换,将案件讲述得险象环生,使本就曲折离奇的案件,变得格外扑朔迷离。《北京爱情故事》则是演员陈思诚转型导演的处女作,票房突破4亿,影片通过讲述人生5个阶段的爱情故事,将人的一生中从16岁到60岁的感情状态一一展现。

    与上述入围影片不同的是,另一些影片虽没有显著的票房成绩,但切实关注人们的精神世界,在家庭、爱情等具象主题下,通过独特性、艺术化的方式探索人类成长、救赎等命题。导演曹保平凭借《狗十三》获最佳影片奖,该片讲述了一个青春成长故事。《白日焰火》是一部悬疑爱情片,讲述的是由一起碎尸案件引发的爱情救赎故事。该片导演刁亦男获封最佳导演。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届电影节中,为回顾中国电影的发展及电影节的成长,首次评选出“二十年五佳电影及五佳导演”。国内40余位业内专家和大学生电影节历届评委代表投票选出“五佳电影”,即《集结号》、《三毛从军记》、《英雄》、《背靠背,脸对脸》、《万箭穿心》;“五佳导演”,即冯小刚、张艺谋、宁浩、黄建新、谢飞。

    在电影节举办期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创立人之一、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周星表示:“大学生电影节能持续给予中国电影的,依然是青春学术文化的艺术鼓励。高扬艺术创新、鼓励学术个性、发散文化气息,将始终是大学生电影节的价值所在。”这也是21岁的大学生电影节的青春宣言。

    青年电影人的最好时代

    5月4日,第15届大学生原创影片大赛颁奖典礼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在参赛的2400多部大学生作品中,角逐出了40多个奖项,涵盖了剧情片、故事片、纪录片、实验短片等单元。除此之外,还有IMAX梦想短片单元。这些奖项关注的是青年电影人。

    在本届大赛中,来自西南大学的大四学生陈宇舟凭借在春节期间拍摄的作品《医院里的中国》蝉联最佳纪录长片奖。去年陈宇舟关于长沙火车站流浪者的作品《边城》与今年的《医院里的中国》,是他做系列纪录片梦想的开始。他说:“我希望通过拍摄春节期间的长沙公共空间组成21世纪初期这个社会的剪影。”当被问及拍片的资金来源时,陈宇舟表示是由拍摄的同学们一起凑的钱,曾经有投资方找到陈宇舟,但他拒绝了,他说:“纪录片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剧情片的投资我可以考虑,但纪录片,我希望充分保证我自己的独立性,不被约束地自由创作。”对陈宇舟来说,青年导演最大的困境不是投资,而是坚持。在拍摄《医院里的中国》时,整个摄制组需要在医院待100天,分散在各大病房。他们每天面对赤裸裸的人性、生死、孤独这些问题。坚持,在彼时已不再只是对拍摄的坚持,而是对人性的坚持。陈宇舟说付出是必须的,自己将义无反顾地继续拍下去。

    在今年的大学生原创影片大赛中,有一位特殊的参赛者,他就是东北林业大学博士五年级的陈亮,专业为野生动物保护,其作品《鹿殇》获得纪录片单元的最佳导演奖。拍摄纪录片对陈亮而言,有两方面的缘由:一来因为是自己一直以来的业余爱好,二来他希望通过创作影像表达专业诉求。他说:“目前在中国,很多专业的科研成果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对相关政策的推动。既然如此,我们可以通过别的方式表现,如果大家能够看懂并关注我们的表达,这也是成果表现的一种形式,同时能为年轻的学生提供一种新的视角。”陈亮欢迎更多有志之士加入到他们的制作团队中。对于未来,陈亮说科研依旧是自己的主要目标,拍摄纪录片也将一如既往进行下去。

    电影艺术的巅峰对话

    4月29日,作为第2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创新学术活动之一,中美电影大师巅峰对话活动邀请到美国著名制片人詹姆士·沙姆斯、我国知名电影剧作家芦苇、新晋电影导演非行与陈思诚,在北京师范大学就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的区别进行了交流与探讨。

    美国著名制片人、编剧詹姆士·沙姆斯指出,在商业和艺术间找到平衡是电影人普遍的追求,但这种平衡具有两面性。在他看来,打造所谓“艺术电影”其实也属于市场营销的一种做法——“电影到底是侧重商业性还是偏重艺术性,这二者是可以互相转换的。”与詹姆士·沙姆斯有相似见解的是中国电影剧作家芦苇:“在我看来,电影固然有商业和艺术两个属性,但更重要的分类是好电影与烂电影。我一直坚信电影在本质上是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只有好看和不好看之分。作为电影的创作者,你愿意在多大程度上跟观众沟通,这点特别重要。” 

    曾执导《全民目击》的导演非行提出,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有本质区别:“电影有两种,一种是导演心中的电影——烂戏和好戏,一种是制片人心中的电影——卖钱的和不卖钱的。我认为电影创作从一开始就分商业和非商业,用来表达个人诉求的电影一定不属于商业电影。”导演陈思诚则表示:“如果把电影看作是艺术品,它就得具备艺术性和商品性,二者不可或缺,同时也并不矛盾。如何平衡好艺术与商业之间的关系很重要。”与一切先从市场出发的观点相比,他赞同从个体出发,推向市场,因为所有的市场都是由一个个的个体组成。

    作为一个外来观察者,詹姆士·沙姆斯认为中国的电影工业在全世界发展最快,在世界上其他地区电影银幕已停止增长的情况下,中国电影银幕的增长速度却依然非常快。中国电影市场对他而言是比较乐观的。在詹姆士·沙姆斯看来,中国电影观众越来越年轻的现状,是城市化的结果,大量的农村人口转向了一、二、三线城市,逐渐成为电影的观众。但他同时也提出了警告:“现在这些观众可能还没有达到要求更高质量电影的那个层面,但将来一定会,因此中国电影市场在享受城市化进程带来的高票房的同时,也应深刻思考电影本身的质量。”对于中国电影走向国际,他在介绍了美国电影票房里只有2%来自外国电影的现实后,也提出了忠告:“如果中国电影把希望仅寄托在国际市场上,那意味着我们必须奇迹般地想象美国观众能够接受外来文化,但这样的事情至今都还没有发生过。因此,中国电影国际化面临的挑战很多。”

    青涩起步的电影梦想

    “特别关注展映单元”往往是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年度点睛之笔。4月23日该单元放映了影片《青涩日记》,这部由24岁的谢悠执导、两名不到15岁的初中生本色出演的电影,关注了当今校园中青少年懵懂的情感成长。他们第一次集体触电,就出现在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舞台上。

    在采访中,制片人和剧本作者,同时也是导演母亲的裴蓓提到,故事的创作初衷源于她曾经当记者时对问题儿童的采访。她说,那些孩子身上的伤痕触动了她的心,影片中的男孩子叛逆、冷漠、沉迷网游、自残、报复,在现实中完全可以找到许多这样的孩子。她想告诉家长们:“孩子的问题就是家长的问题”。而刚刚出道的这位青年导演却着重表达了另一种基调:“这部电影的开始和结束虽然沉重,但影片中穿插了不少温暖的故事,表现生活中有沉重也有阳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创意毕业照     下一篇:告别一次性消费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