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家长不要相信高招“潜规则”
对违法的“潜规则”操作,保持高度警惕,针对任何可以宣称搞定大学招生的人,主动举报,让法律追究其责任,可以形成打击“潜规则”的舆论环境。
■熊丙奇
北京市一中院最近公布了该院自2011年至今审结的以办理上大学为名的诈骗案的特点。在27件诈骗案中,涉及诈骗金额约5000余万元,750余名被害人上当。有的案件受害人多达600余名。(京华时报6月27日)
这不是骗子有多精明,而是家长们主动出击“被骗”的结果——据报道,市一中院调查发现,该类案件有三类特点。一是“主动”被骗现象突出,且被害人之间易现“多米诺”现象;二是很多案件的被害人之间系亲属、朋友关系;三是案件的隐蔽性很强,被害人在托骗子办理入学事宜时,往往认识到办理入学手段的非法性,明知违法还铤而走险。由此看来,被骗的家长们其实也是欺诈案的“共谋”,他们都希望以违法的方式帮自己的孩子搞定大学。这也向所有想走此路的考生家长们提出警示,不要轻信高校真有那么多的“潜规则”,最终自己会被“潜规则”所害。
家长们为何要主动出击“被骗”,是他们大多相信,只要花钱就能把自己的孩子运作进大学,而骗子们恰好看准了家长的心理,因此承诺只要付多少钱,就能搞定,但骗子收钱之后,根本搞不定,于是家长发现自己“受骗”。
那么,考生和家长为何会相信招生是可以“搞定”的呢?首先,近年来高校不时传出一些“潜规则”丑闻,包括招生中的权钱交易和权色交易,这令大家相信,招生中盛行“潜规则”。客观而言,这类“潜规则”并不是遍地都是,能够将其“运作成功”的,只是极少数掌握着招生大权且目无法纪的行政领导。而且,背后有很多利益的纠缠,比如以招生指标这样的资源与官场和商界进行利益共享。可以说,是这少数的交易败坏了高校的整体形象。给社会的感觉是,只要花钱运作、打点,都可以搞定招生。
其次,近年来社会舆论对高校“潜规则”质疑颇多,考生和家长也厉声反对,然而,有的考生和家长真轮到自己时,想的却不是怎样拒绝,参与监督这种“潜规则”的发生,而是打听怎样可以运作成功。这个时候,如果有人出现在身边,宣称其有这一本事,考生和家长难免会轻易上当,加上“潜规则”本就秘不可宣,所以被骗了也往往“打落牙齿和血吞”。近年来,每到招生季,教育部门都会发出招生警示,提醒招生诈骗的类型,这一警示在一些诈骗者和考生家长那里,却成为了“机会”。
如果考生和家长能采取另一种态度,当今高校的“潜规则”可能就不会成为江湖的传说——对违法的“潜规则”操作,保持高度警惕,针对任何可以宣称搞定大学招生的人,主动举报,让法律追究其责任,可以形成打击“潜规则”的舆论环境,从而让大家深恶痛绝的“潜规则”,以及利用这种“潜规则”招摇撞骗者难有生存空间。很多时候,我们会痛心地发现,大家其实都是“潜规则”传说的制造者。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大学没有产生招生等“潜规则”的土壤。如前所述,目前高校由于行政权、教育权、学术权集中在一起,个别学校行政领导,有权配置教育资源和学术资源,这也成为高校屡现教育腐败和学术腐败的根源,降低了大学的整体公信力。要扭转这种现象,就必须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推进行政权和学术权、教育权分离,当学校所有人员无法利用手中的权力,去谋求自己的利益时,如大学的招生由独立的招生委员会制定标准并监督实施,任何人员干涉招生,学校教育委员会将提出抗议和不信任案(要求相关人员辞职),所有被招生的学生信息向公众公开,公众才会确信大学招生是公平公正的,甚至在提到某个人就可以搞定招生时,感到荒唐而不是正常。这样,大学的公信力得以恢复,而“潜规则”和与“潜规则”有关的各种传说都将退场。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