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难承卓越之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7-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莫扎特的创作经历不只是简单地遵从有条理的音乐课程,或者是正规的活动。取而代之,莫扎特的故事告诉我们,正是当他放松的时候,他的大脑没有“工作”的时候——那些有创意的想法才从思想的深处浮现出来,不费吹灰之力。

    卓越人生急需年轻人“不随大溜”

    其实,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大家思考并一起讨论如何帮助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个人达到自己智力发展成就的最高目标。在过去的一年里,11位诺贝尔奖得主中,有9位是美国公民。据了解,在中国,人们在讨论为什么中国本土的科学家们没有获得更多的诺贝尔奖之类的国际奖项。

    美国在诺贝尔奖方面的成功,部分得益于其20世纪在基础科学方面的大量投入。然而,在华盛顿召开的2013年美国诺贝尔奖得主会议中,美国科学家指出,美国近年在基础科学上的投入大量减少,这很令人担忧,如果继续下去,美国诺贝尔奖得主人数最终会下降。

    除了投入方面的原因,也需要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从文化环境上看,是不是有一些因素让一些国家的科学家不愿意从事开拓性研究?”

    我最近去了北京、上海、重庆和宁波,并有机会和中国年轻人、家长以及教育工作者交谈。我能够感受到,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有活力的国家,非常愿意学习新的教育模式。 

    赵勇博士是美国俄勒冈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他在自己所著的《世界级的学习者》一书中写到其在中国教育模式中发现的问题:“中国的高考是招收大学生的唯一标准。因为上大学几乎是社会向上流动的唯一出路,中国教育系统的一切努力都是关于如何最终能够在这些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将精力集中在高考的技能训练,而不是培养有创造力研究者的教育系统,可以鼓励学生更多地向“不随大溜”的方向改变吗?目前,很多中国教育工作者访问美国,学习新的教育思想。美国全国中学校长协会职业发展主任比佛莉·胡顿告诉我,有一些中国教育工作者在他们协会的特色职业发展项目“与众不同”中接受培训。这个项目是针对全美以及国外的校长,并帮助校长职业成长和进行学校改革。

    胡顿强调,对个性化设计项目以及提供支持系统,使学校更加以学生为中心这个目标,到访的中国教育工作者有时会有些纠结。他们自己很看重这个目标,但是对自己所处的学校氛围,能够接纳多少这样的目标,他们心存忧虑。胡顿结合其对中国的几次访问表示,她常常听到学生说,努力学习是因为他们希望成为父母的骄傲。可见学生学习的动力似乎源于外界因素。

    我的研究助理杨敏博士称,中国民间文化中有一些内容强调的是与众不同的危险,即“不随大溜”的危险。她告诉我,有两条民间谚语从古代流传至今。有一句叫“枪打出头鸟”,而另一句话提到“人怕出名猪怕壮”。

    当然,中国是一个多元化、快速发展的国家,尽管这些民间谚语会作为老一辈的智慧继续流传,但我知道很多中国年轻人都在寻求不同的模式,并对新思想保持着开放的态度。因此,我相信中国人民会欢迎新模式,并为让每个国民都成功而努力。

    为了这些好的变化,我相信社会和家庭需要给那些没有很早就展现出才华的孩子以支持,给那些有天分但没办法在考试成绩中体现出来的孩子以鼓励。值得一提的是,汉森特别提到他父母对其后来的成功所起到的关键性支持作用。他说:“事实上,我有宽容、支持和有耐心的父母很关键。有时候,父母们给孩子过大的压力,希望他们从小就很出色,但是到大学之后,这些孩子往往都精力耗尽了。而我的情况正好相反。”

    (作者系临床心理学家、耶鲁大学儿童研究中心临床讲师,微博:/xile2014)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