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近入学成北京主要入学方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7-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将学校新生户籍住址所在地标在地图上,布点越密集的地方“热力”越高,呈现颜色也越深,形成热力图。根据3所热点学校生源分布热力图显示,学校本部生源户籍住址最密集地点均为学校周边就近地区,学校其他校区生源也均来自校区周边就近地区。 制图 中国教育报 李坚真

    本报北京7月17日讯(记者 施剑松)进入7月,2014届北京“幼升小”、“小升初”相继落下帷幕。来自今年新启用的义务教育入学服务平台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7月16日,全市小学就近入学比例为93.7%,初中就近入学比例为76.82%。在今年“史上最严”入学新政背景之下,北京市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比例实现了大幅提升。

    在今天举行的北京市教委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教委委员李奕介绍说,东城区小升初就近入学比例为88.4%,西城区小升初就近入学比例近九成,海淀区就近入学比例为83%,丰台区超过70%。今年市教委对区县各种入学方式进行监控,形成二维表、柱状图,同时选取20所热点小学、31所热点初中共51所热点学校进行重点监控,形成热力图,从相关数据图表看,就近入学政策得到了进一步落实。统计显示,全市小学就近入学比例为93.7%,寄宿制入学比例为0.74%,民办学校入学比例为4.25%,其他方式入学比例为1.31%;初中就近入学比例为76.82%,寄宿制入学比例为5.92%,特长生入学比例为6.75%,民办学校入学比例为8.47%,其他方式入学比例为2.04%。

    李奕说,今年北京入学政策多条举措剑指“无序跨区流动”。比如,全市首次启用统一的小学和初中入学服务系统;取消“共建生”入学方式;缩减“小升初”特长生计划等;更是出台了一度被网友称为“史上最严择校令”的“十五严禁”。一系列入学政策的“组合拳”可谓立竿见影,堵住了家长择校的“VIP通道”,“就近入学”已经成为今年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最主要的入学方式。

    推进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公平严格的入学程序是规范,不断扩大的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是保障。在今年的“北京新教育地图”上,以横向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是一大主要举措,包括学区联盟、大校年级组制、教育集团、教育集群制等,以此拉动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广覆盖。李奕说,这些做法实质上就是在扩展优质学校的服务半径,提供优质学位供给总量。

    同时,北京市拥有全国最为丰富的高校教育资源,今年这些资源也将服务于中小学发展。此外,从9月起,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23所高校将牵手海淀、朝阳、丰台、昌平四个区的39所中小学,从英语、语文等学科建设方面全面给予支持。

    在市级整体统筹下,北京各区县相继亮出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的新地图,通过多种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缓解择校矛盾。东城区今年增加优质校33所、扩大学位6450个;西城区将长安小学等19所普通小学并入北京实验二小等11所优质校;海淀区计划年内新增1万个优质学位。同时,北京还有11个市区级教科研部门的数百名“副教授级”以上的优秀教科研人员,以一线教师的身份走进17所普通初中校。

    在扩大资源供给的同时,各区县着力优化教育生态支撑就近入学。今年北京市各区县均扩大了初中就近派位比例,6月举行的东城、西城、海淀、丰台等区“小升初”电脑派位,就近入学比例首次突破80%;热点城区西城区参加学区派位学生占升学总人数的50.8%,且参加派位的学生每两个就有一个可能通过派位方式进入优质初中。

    对今年北京在义务教育入学工作中的一系列有力举措,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分析指出:“今年北京市义务入学阶段政策的力度比较大,以往依靠‘钱权交易’的择校现象越来越少,这从制度层面给予了教育公平保障。但要确保入学政策持续取得成果,必须进一步缩小优质校和普通校之间的差距,推动教育更高水平的均衡发展,才能解决教育发展道路上的‘顽疾’。”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