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创新活动不必紧盯“高精尖”
本报上海7月17日讯(记者 董少校)“国内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活动总体上对科技依赖程度过高,很多都会出现马达、传感器等高精尖要素,这会限制学生的参与度,其实更值得重视的是那些来自身边生活的创新。”在今天举行的2014年上海国际青少年科技博览会上,活动评委、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吕恬生说。
本次博览会吸引了中国、韩国、澳大利亚、墨西哥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青少年,共带来21个参赛科技项目。记者在现场看到,来自上海的项目如爬楼机器人、智能安全路口设计、出租车拼车系统、安全输液监视系统等都离不开高科技的支撑,需要使用蓄电池、电子芯片等设备模块;一部分来自港澳和境外的作品则显示出取材容易、关注弱势群体的平民化特点。
香港中国妇女会中学的初中生团队发明了服务于视障人群的写字绘画板,以毛线为画笔,以粘有毛球状布条的纸板作为画布,让那些不方便用水笔或铅笔的视力障碍人士也能自由创作,断绳刀、穿孔针等都没有尖锐部分直接露在外面,充分体现了对视障人群的保护。又如新加坡立化中学带来的羽毛球捡拾器,基本材料为塑料盒子和塑料管,能够起到快速整理羽毛球的作用,易于取材而且实用性强。
在工程领域工作多年的吕恬生说:“很多科技类的项目社会上已经有了,中学生只是在老师指导下重新做出来,谈不上多少创新,其实是重复劳动。对科技依赖过高,带来的一个不利后果是限制了青少年的参与度,毕竟那些高科技零件不容易获得,特别是对于中西部的学生来说。青少年创新活动未必就要瞄准高精尖,更值得鼓励的是那些从科普角度出发、使用身边素材开展的项目,更加关注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高,少一些功利化色彩。比如香港学生的视障人士画板,每一样材料都很简单,但是他们做得很用心、很精致。”
对于学生青睐高科技项目的现象,本次博览会另一位评委、上海交大教授张兆国说:“现在社会上有很多机器人大赛之类的高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可以给获奖学生升学加分,其实很多学生就是冲着这些加分去的,未必是出于自己的兴趣,甚至作品很大程度上是指导老师或家长代为完成,这就把创新的意义给扭曲了。应该给那些使用材料简单、具有人文关怀的项目更多脱颖而出的机会。”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