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课程领导能力有待提高
课题组还从评价制度、学校文化、学生条件三方面对学校课程建设产生的阻碍因素、对校长的认识态度进行调查。针对“你认为我国的评价制度对于学校课程建设最为主要的阻碍因素是”这一问题,在3个选项中,校长选择“评价方式过于刚硬,学校不敢做出改变”的占17.7%;选择“社会对高考等评价十分看重,学校不敢出错”的占50.8%;选择“评价主体过于单一,学校不敢做出改变”的占31.5%。从数据可以看出,社会的压力而非评价的方式是学校不敢做出改革的重要原因。
学校文化对于学校课程建设最为主要的阻碍因素是什么?在问卷给出的3个选项中,校长选择“学校文化具有太强的稳定性,教师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改变不易”的占77.0%;选择“学校文化中具有太多的消极因素,大家不愿意改变”的占15.9%;选择“学校文化中具有太多消极因素,大家不愿意做事情”的占7.1%。从数据上来看,校长更多地看到学校文化自身的共有特性,而没有看出自己学校文化的具体特性。
在“你认为学生条件对于学校课程建设最为主要的阻碍因素是”这一问题中,校长在4个选项上的选择情况分别是,选择“学生基础差,只能学最基本的东西”的占23.5%;选择“学生家庭条件不好,无法开展一些校本活动”的占17.6%;选择“学生对于新鲜事物接受太慢”的占12.8%;选择“学生家长对学校改变不支持”的占46.1%。经卡方检验,校长在对学生条件对于学校课程建设最为主要的阻碍因素四个水平的认识上,存在显著差异,校长认为“学生家长对学校改变不支持”的较为普遍,接近一半。也就是说,近半校长认为家长不支持学校变革是来自于学生方面最为主要的阻碍因素,其次才是学生能力不足的问题。
分析篇
校长对课程领导认识到位,但实战能力不足
调查数据基本上可以显示出校长在学校课程领导上的思想和能力现状,以及校长行使学校课程领导的有利和阻碍因素。通过对学校课程领导有关理论的回顾,笔者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和改进实践的建议。
(一)绝大多数校长都拥有正确的课程观和课程领导观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校长对学校教育的目的,对课程目标、课程领导的目标,对校本课程的意义以及国家课程的实施问题,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这种认识与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主流方向是一致的。这充分说明,新课程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中小学校长的课程观与课程领导,或者说校长并不缺乏正确的课程观与课程领导观。具体表现在:
1. 绝大多数校长认为校长最重要的任务在于引领全体教师制定并达成校本课程目标,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认为主要目标在于实施国家课程。这说明校长们已经有了学校课程领导的目标和方向意识。
2. 大多数校长认为学校课程领导最为重要的作用就在于依据国家政策创造性地建立学校课程体系,提升学校教育质量,能够站在学校本位看到课程领导的作用,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3. 绝大多数校长或者认为国家制定教育目标需要学校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化,或者认为学校最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人,可根据自己的育人思想制定学校的教育目标,说明校长持一种相互调适的课程实施观,同时把目光聚焦到学校的具体情况上,聚焦到学生的发展上。
4. 大多数校长认为需要依据学校实际情况对国家课程进行二次开发,且在开发时会综合考虑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情况,并不只考虑单一的因素,这说明他们思想比较成熟,考虑比较全面。
5. 校长对校本课程意义的认识是非常到位的,认为校本课程是学校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有机补充。
当然,笔者还是可以看到校长的思想中有一些矛盾的地方,一方面他们相信学校的课程应该关注学生的成长,应该依据学生的成长进行调整;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敢对国家课程采取一种更加灵活的态度,说明校长对国家课程“刚性”地位的触动还有所顾忌。
(二)与正确的课程领导观相比,校长课程领导能力明显不足
调查同时反映出,校长对课程和课程领导更多停留在思想意识层面,绝大多数校长拥有正确的“应然”的课程观和课程领导观。相反,校长课程领导的“实然”状态方面,并不如校长在课程观与课程领导观上乐观。在这里,笔者看到了比较矛盾的现象。
一方面,校长在学校课程建设方向的把握和引领上自认为做得很不错,比如多数校长相信自己对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成长是有着清晰认识的,他们实际上能够依据学生的成长来做好学校课程建设工作;多数校长在思考学校未来发展方向时,能够让教师共同参与,得到教师的认可;多数校长认为学校文化建设最重要的作用首先是重建教师和学生都认同的价值观和思维,其次是构建富有特色的课程;大多数校长都认为国家课程有种种不足,教师可对其识别和修改,对教师课程能力很有信心;多数校长认为,在课程实施的评价上要给教师和学生赋权,人人都是课程实施的监控者。
另一方面,在实际的学校课程建设行动上,校长们所做的并不是那么突出,有不少人把按照政府要求开足开齐课程看作是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最为主要的内容,对国家、地方、校本课程围绕学校教育理念形成一个整体并不认可;虽然认为教师课程能力比较强,学校有课程开发能力,但是校长表示教师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同时埋怨课程资源严重不足;只有不到一半的校长认为学校形成了符合教学理念的教学模式。更奇怪的是,有相当多的校长认为他人开发的国家课程好实施,而自己开发的校本课程难以实施。在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的监控评价上,多数校长的反映并不自信。
上述矛盾表明,校长对课程领导更多停留在思想层面,经过大量的理论培训,他们的课程领导意识已经得到了强化,但是这些课程领导意识转化为具体的课程领导能力、解决现实中具体课程问题的能力,还需要一个过程。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国家课程二次开发的能力、学校整体课程规划能力、学校课程思想落实到课堂中的能力、课程监控评价能力等,对校长来说,都还有待大幅度提升。
(三)校长在课程领导中的阻碍因素是多方面的
调查数据反映出,校长认为,在进行课程领导过程中,受到阻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国家教育政策方面的,也有来自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方面的,还有学校文化以及社会环境方面的。这些阻碍因素包括强制性课时太多、学校没有发挥空间;学校行政事务多、忙不过来;教师具有太强的稳定性、价值观与思维方式不易改变;社会对高考评价十分看重、不敢出错;同时,还有学生家长对学校改革不支持。
分析这些阻碍因素,可以发现,在校长们的认识中,真正阻碍校长行使课程领导的,更多的是教育体制机制上的原因,同时还有社会环境看重升学考试、教师思想保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从学校作为教育变革和育人的主体出发,充分发挥自身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意识与能力,是校长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综合上述三个方面,我们可以发现,校长在课程领导中,处于一种“眼高手低”的状况。一方面,他们对于学校课程领导的本质、思想等都了解得十分充足,但另一方面,在具体的课程行动上却有很多局限,思想和行为有很大的落差。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第一,校长们一般都参加了大量的新课程培训,接受了大量的理论灌输,对于课程变革、课程领导的道理都有了充分的了解,所以知道哪些思想是正确的,但与此同时,有关课程领导实战能力的培训则严重不足;第二,现有的体制和机制以及社会压力也让校长的一些课程领导行动难以展开。校长的主体意识和能力如何充分发挥,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鲍东明:中国教育学会编审、博士;于泽元: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对本调查做出贡献的还有许杰、张茂聪、李松林、魏宏聚、张天雪、郑葳、温小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