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进乡村追逐泥土芳香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8-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今年暑假,八桂乡村的田间地头、企业、社区、学校、乡镇卫生院,随处可见戴着小红帽的大学生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

    ■本报记者 周仕敏 通讯员 潘倩彩

    义诊送药、文艺表演、心理帮扶、科普宣传……今年暑假,八桂乡村的田间地头、企业、社区、学校、乡镇卫生院,随处可见戴着小红帽的大学生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今年,广西各学校组成上千支队伍,10万名大学生,奔赴广西各地农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做事”而不是“做客”

    “我见到县委副书记经友新的第一天,他问我,‘你是来干什么的?’我当时无言以对,我到底是来做什么的,究竟能做什么?”广西师范大学“青马”工程大学生骨干、桂林市资源县车田乡挂职代表王松说。

    “青马”活动从7月10日到25日,31名学员组成的挂职队,分散到资源县7个乡镇20个村挂职。王松所在的团队以创新的形式开展了“大手拉小手,清洁1+1”活动。

    在车田苗族乡,“青马班”挨家挨户走访了解到,脚古冲是全国重点贫困村,村小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条件差。“青马班”决定在这里开展“关爱苗乡,助学帮困”活动,共筹到价值4000余元的善款和书籍。

    “我们是去做事的,不是去做客的,我们要深入基层,向群众学习。”中峰乡挂职代表侯涛说。

    另一端,湘桂铁路永福段“五大工程”建设产生的“高铁效应”,对沿线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如何减轻环境负担?

    7月17日,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三下乡”团队科研分队前往永福南站,进行环境调研工作。队长唐飏说,测量数据将反馈给相关部门,为开展环保工作提供依据。

     博士团下乡送技术

    “我家的粉葛收得少,怎样提高产量?”

    “我家的甜瓜能结出更大的果吗?”

    “我家的白菜跳甲太多,要怎么治?”

    面对农学院的博士团,乡亲们抢着提问。今年暑假,高校服务团更注重送去实实在在的服务。

    7月17日,广西大学农学院博士团24人来到藤县开展实践活动,帮助种植户解决技术问题。

    藤县副县长胡敏说:“博士下乡指导生产,实在是帮了大忙!”

    “作为学生到哪里都是学习,能解决实际种植问题,是难得的机会。”2013级硕士生陈文明说。

    10年来,农学院“三下乡”博士团不断壮大,每到一地,他们就走进农家,赠物资、传技术,特别是专家学者的生产技术现场讲授,深受百姓欢迎。

    农学院研究生办公室主任黄永禄介绍,这已成为广西大学的特色项目,“技术下乡也是实践问题的收集过程,农民们的问题,能解决的现场解决,不能解决的收集好,回到学校后找相关专家解决。”农学院也通过技术下乡,培养了一批理论与技术相结合的储备人才。

     突出专业服务社会

    量血压、推拿按摩、针灸、指导用药……在横县六景镇,广西中医药大学义诊团56名学生耐心解答群众的咨询,义诊2000余人次,赠送价值数千元的药品。今年,广西6所区内医科院校5000名医学生“组团”走进广西50个乡镇卫生院,开展基层卫生服务活动。

    今年,广西高校大学生“三下乡”团队不再单打独斗,而是抱团合作。6月,广西教育厅和共青团广西区委将全区75所高校组成“为祖国勤学修道·以实践明辨笃实”服务大团,按专业类型分成十大主题团,突出专业知识对接社会服务。

    建筑类和环境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组成一组,进行乡村总体平面规划和当地民居的建筑风格与地方特点及当地的民俗、民风、民情等调研;旅游策划、旅游管理和艺术设计类大学生挖掘和整理乡村旅游资源,策划设计“美丽乡村快乐游”旅游项目……

    广西教育厅厅长秦斌说,通过组团进行社会服务,突出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广大学生们通过暑期“三下乡”活动,把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对接起来,把社会调研与为群众服务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内化于心、外化与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服务社会的过程中。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