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联女大学生遇害为同龄人敲响警钟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8-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不管社会如何复杂,人心如何难测,具备基础的法律知识和防范意识是大学生尤其女大学生保护自己的前提。

    ■王万琼

    重庆20岁女大学生错上陌生人黑车,失联11日。8月19日晚,重庆铜梁区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铜梁”发布“警情通报”,称女大学生高渝已被人杀害,犯罪嫌疑人车主蒲某已被警方抓获。(《北京晨报》8月20日)

    多年以来,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甚至女研究生被拐卖、杀害的事件时有发生。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拜金思潮、为了所谓的成功不择手段、社会戾气的加重等似乎都可以成为回应此类事件的理由。然而,仔细思考后会发现,与过去相比,无论社会如何发展,资讯如何发达,大学生甚至研究生群体对社会的认知和适应能力、相关的法律知识和安全意识,依然没有太多变化,而这也是多年以来此类案件不时见诸媒体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除了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理应比其他群体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有更强的安全防范意识。然而,考察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历程,我们不难发现贯穿始终的安全和法律教育要么不存在,要么效果欠佳。特别是在大学阶段,非法律专业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学习一般的法律知识,多年不变的学校德育因教材陈旧、教法僵化,不能满足大学生深度适应社会、处理复杂人际关系、化解外界危险等需要。随着网络资讯的迅猛发展,QQ、陌陌、微信等新兴社交媒体层出不穷,大学生的热情、单纯加之防范意识淡薄给自身安全带来极大隐患。一些大学生通过社交媒体独自去见陌生人频频遇害的案例,就是明显的例证。

    作为一名执业多年的律师,笔者曾办理多起大学生遇害案件。比较典型的是因恋爱纠纷而引起命案,其中多数是男生不愿女生提出分手而酿成悲剧。通过分析案卷,不难发现,女生防范意识较差是此类案件中不应忽视的因素。比如,此前男生已经有“分手杀你全家”等语言威胁,女生此时仍然不告知家长、老师和朋友,仍然和男生在封闭的环境如宾馆长时间独处谈分手,遇到男生情绪激动甚至失控时,不但不知让对方冷静,反而进一步用语言刺激,从而招来杀身之祸。

    在一般社会交往中,为了一点小事就大打出手、拳脚相加与他人殴斗甚至杀人,也反映了大学生遇事不冷静、法律知识的欠缺。本案中,遇害女大学生高渝上错陌生人轿车竟然招来杀身之祸,固然可能因嫌疑人是性情暴戾之徒,但就警方目前披露的有限案情得知,本案系双方发生争执所致。一个乘车女孩和一个极有可能是黑车司机的人之间到底能发生什么争执呢?女孩反抗性侵,为了车费产生纠纷,还是别的原因?嫌疑人已被抓获,相信随着案件的进一步侦查,一切会水落石出。然而,就受害女大学生而言,在无力改变整个社会现状、无法预知他人的情况下,大学生还应提高自身防范意识,从而尽量减少此类悲剧的发生。

    不管社会如何复杂,人心如何难测,具备基础的法律知识和防范意识是大学生尤其女大学生保护自己的前提。《劳动合同法》、《婚姻法》、《刑法》等法律专业知识有助于大学生在就业、婚恋和处理人际交往关系中清晰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行为界限。在信息发达的今天,笔者建议大学生们不妨有意识地多吸收对自己成长有利的信息,如此才能让青春远离危险,遇到危险时做到从容、有效应对。

    (作者系四川容德律师事务所律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