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行为不良最该反省的是父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8-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孩子在文明方面的表现固然让人汗颜,但不雅行为背后大多有着成人未做好榜样甚至家庭教育缺位或误导的现实。

    ■张贵勇

    方阿姨在江南世贸中心做保洁工作,最近,她遇到了一件特闹心的事儿:一个爸爸带着不到两岁的儿子来这里,每次上厕所,都坚持让儿子把小便拉在厕所的洗手池里。“半个月来,同样的事儿都发生五六次了,劝也劝过,吵也吵过,对方就是不听。”方阿姨很发愁,也很纳闷,想不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要这样。(《钱江晚报》8月20日)

    不到两岁的孩子懵懂无知,没有是非之心,错不在他,而在其父公然的纵容与误导。其实,爱惜公共财物,遵守相关规则,不给别人添麻烦,本来就是每个公民必须遵守且铭记于心的文明行为,但这位父亲却置若罔闻,不仅屡屡触碰文明底线,客观上也助长了孩子的不良行为,可谓给其他人做了反面典型,成为赤裸裸的屡教不改的恶俗行为代表。

    联想起不久前地铁里有儿童随地大小便的不文明行为,大陆游客及其孩子在国外公共场所做出令人侧目的举止,某学生在埃及名胜古迹刻下“到此一游”的字迹,这些孩子在文明方面的表现固然让人汗颜,但不雅行为背后大多有着成人未做好榜样甚至家庭教育缺位或误导的现实。很大程度上,与其说需要教育的是孩子,不如说是那些不称职的父母。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曾表示,家庭教育确实面临父母第二次成长的问题。而父母不反思、改变,只想让孩子改变,非常难,现在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教育父母。从现实来看,许多父母还没有充分做好为人父母的准备,便仓促上岗,于是自身存在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在孩子身上体现出来。家庭教育是决定孩子品行、习惯养成的根基。根基打得好不好,决定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

    孩子的成长始于模仿,他们总是观察着父母的一言一行,学着父母怎样为人处事,一点点长大、成熟。孩子善良、体贴、勇于担当的品质是在家庭中养成的。不负责任、不讲诚信、缺少公德心等坏毛病,多半也是受父母影响的结果。不注重自身行为的父母势必培养出屡屡触碰文明规则的孩子,并由此埋下苦果。新闻中,方阿姨“从来没遇到过这样的,就赶快去制止。但对方不听,说这水又不是拿来喝的,而且我的宝宝不照镜子尿不出来的。”问题根源出在哪,谁该担起责任,谁更应从中反省,明眼人一看便知。

    美国诗人惠特曼说过,一个孩子向远方走去,他最初看到的东西,他就成为那东西,那东西也成为他的一部分。家庭是孩子成长的起点,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在教育孩子方面,父母要检视自己的不良行为,为孩子做正面榜样。唯此,孩子才会终生以父母为傲,父母也会看到一个健康成长的孩子。在日常教育中,父母要关心孩子的知识储备,但有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就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而行为习惯相对而言决定着孩子能否融入社会,也决定着孩子的人生高度、事业成就乃至能否拥有幸福感。

    当孩子在许多方面传递正能量,而不是惹得人人挞伐,我们方能无愧合格的父母,才算给了孩子好的家庭教育

    (作者系本报记者)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