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先生的“低小”与“高大”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8-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先生的灵魂与这一片大地紧密相连,与他的祖祖辈辈融合在一起。

    ■黄士力

    邵逸夫先生祖籍宁波镇海,早年离乡,就业于上海,创业于东南亚,成就于香港。进入本世纪,年届九旬的他密集地回乡。2001年秋,邵先生以93岁高龄再次返乡,因工作关系,我是他此行的主要陪同者。在陪同过程中邵先生给我的几点印象尤为深刻。

    一是低调。先生备受国人尊重,按其贡献,理应享受高规格礼遇。然而,他总是选择拒绝。教育部港澳办主任丁雨秋女士叮嘱我们,要安排好邵先生回乡活动,同时转达了邵先生“三不”要求,即不安排地方领导会见,不报道他的活动,不用警车开道。他说到并做到了。接待过程中,邵先生反复表达了他是“家乡人”、“普通人”的观点,让我们明白“三不”要求是他发自内心的期望。先生返乡游历几天后离开宁波,路经杭州,想游西湖。时任浙江省长的柴松岳同志得悉邵先生到杭,早早地在先生下榻的杭州大华饭店迎候。车到大华饭店,我们告知先生柴省长已在饭店等候的消息。先生急了,坚持要省长回去才肯下车。相持之下,柴省长登车问候并表示要陪,先生谢过省长并执意让他去干公务,遂愿后先生才下车,游览西湖。游完西湖后,邵先生从杭州来到上海,时任教育部部长的陈至立同志专程至沪晤面。在酒店大堂,陈部长与先生相见,握着先生的手问候,两人都为久别重逢感到分外高兴。陈部长提出设晚宴,先生却连连表示谢绝,态度之坚决,不容商量!见拗不过,陈部长就遂了先生之意,不再坚持。

    二是节俭。先生之富,实“不差钱”,可没想到他的节俭比普通百姓更甚。他住在宁波南苑饭店,早餐却不在酒店用,他说“不落胃、不实惠”,提出要吃永和豆浆,让我们一时为之瞠目。宁波市民都知晓邵先生,见他在此用餐,简直不敢相信,问我们是先生吗?得到肯定答复后,都非常兴奋,在惊喜之余,更增景仰之情。先生的衣着朴素,我清晰记得他穿的茄克品牌是“巴黎世家”,普通市民也穿得起,比起宁波的时髦人士,先生穿得不可谓不寒碜。然而,先生的着装虽旧,却不失洁净高雅。邵先生虽然在个人生活方面节俭而显“小气”,但是他对各种公益事业却慷慨大方,绝不吝啬,甚至在产业经营遇到困难时,先生不惜变卖收藏而坚持凑足资金,捐资支持国家教育事业,其高风让人心折。

    三是孝顺。邵先生此次返乡,携子前来祭祖,刚下飞机就驱车到鄞州五乡的仁久村,该村后山腰上座落着上世纪50年代从镇海迁过来的他父亲的坟墓。我们一行将先生抬到墓前,他非常激动,起身伫立,寄托哀思。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下一刻,先生恭恭敬敬地跪了下来,磕头行大礼。这一刻,他以实际行动感染了在场每一个人。先生祭扫坟墓后,回到位于镇海庄市的故居,十分动情地环顾一切,不时跟儿子们回忆过去的事情,谈兴极浓,感慨之情,溢于言表。我虽未听清,但我懂得一位从这里走出去的老人的心情。树高千尺离不了根,人行千里不忘故地。先生的灵魂与这一片大地紧密相连,与他的祖祖辈辈融合在一起。(作者系浙江省宁波市政协秘书长、教育局原局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寻芳华夏精神家园     下一篇:东南阙里的当代学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