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丹心育桃李 三尺讲台铸师魂
李广
乌兰
仲威平
葛华钦
潘懋元
王祖德
陆繁伟
张国伟
吕杰
陆苏新
1.李 广:为了山娃快乐成长
简介
李广,男,满族,1958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棋盘山学区莫里莫幼儿园教师。他几十年扎根偏远山村,将百亩荒山化作能持续创造经济价值的“校山”,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建设了一所花园式的幼儿园。他让山里娃有了自己的乐园。
1977年3月,李广怀揣教育梦想,走上了三尺讲台。38年的教学生涯,由青春年少变成两鬓斑白,他一直坚守在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哈里哈乡莫里莫村,一个距县城50多公里的偏僻贫穷落后的深山沟里。
这里只有一条蜿蜒的村路与山外相连。交通闭塞导致乡村贫穷落后,人人都想离开。而他在这里一干就是38年。
2004年,随着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原村小学改办成幼儿园。当时的条件很差,校园破烂不堪,一遇大雨天,沙石遍地。
李广以校为家,不等不靠,努力改善山村落后的办学条件。他擅长木工、泥瓦工活,用肩扛、手搬,独自为学校砌围墙、垒月台、砌台阶,平整院落,硬化活动场地。他用自备的工具做橱具,改制桌凳,焊制安全护栏。在没有报酬、没有帮工的条件下,他挤时间、赶进度,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在学校忙碌着……
他对校园进行了设计,循院就势、随高就低,建绿地、植物园、花园、果园。每天天刚一放亮,李广就出现在工地上,饿了就吃一口从家带来的干粮,困了就喝口凉水提提神,头痛了就吃点止痛药。家里人看到他疲惫不堪的样子,都心疼地说:“歇歇吧,你都多大年龄了,不要逞能了。”
多年的付出,他终于打造了一所具有山村特色的花园式幼儿园。如今,这里春天绿树成荫,夏天花草飘香,秋天硕果累累,一片生机盎然。
办乡村幼儿园,最难的就是没钱。为了改善办学条件,他与村里协商,把100亩荒山划归学校。自己动手植树造林,换成钱补贴校园。从那以后的30多年,他无论寒暑,除草、修枝、打杈,常年管护。
可是,这么大的山林,一个人总是忙不过来。他绞尽脑汁,经过几个不眠的夜晚,终于想出一招:跟村里换工。他利用暑期承担村里人口普查任务,放弃早晚和双休日休息时间帮村里整理档案和文稿;而村里出钱雇工,完成30亩山林的刨坑整地和植树。
如今,这百亩“校山”成为幼儿园永恒的财富。2007年,他采伐其中一部分树木,收入了3万多元。他把这笔钱全用于翻新校舍、改善饮水设施、焊制安全护栏和添置幼儿休息用床,让孩子们住得舒服、玩得开心。
每次外出参观,看到城里的幼儿园玩具特别多,他羡慕得不得了,总觉得愧对园里的孩子们。回来后,他着了魔似的四处搜集各类废旧物品和板材的下脚料,用自己的锛、凿、斧、锯,一边琢磨一边尝试着制作各种玩具、学具。
后来,他还发动幼儿跟他一起收集废旧材料,手把手地教孩子们自己制作玩具。几年下来,既节省了大量开支,又开发了孩子的智力。现在,幼儿园室内外,到处可以看到他和孩子们共同制作的精美教具。
自办幼儿班起,他一直扮演着园长、教师、保姆以及园林工、清洁工等多重角色。每逢冬季,他早早把学校锅炉生暖,遇到下雪天,把院落的积雪清理干净;夏季中午,他会给孩子熬好绿豆汤,做好可口的小菜。遇到家长农活儿太忙没时间接孩子,他亲自把孩子送到家长面前;遇到孩子生病,他会用自行车带着孩子到十几里外的村卫生所治病。
李广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但他有壮丽的人生——那就是让这些山里娃有了自己的乐园。(本报记者 张婷)
2. 乌 兰:讲台上的璀璨人生
简介
乌兰,女,蒙古族,1970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镶黄旗蒙古中学副校长。她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大胆开展了历史法教学,即将历史、语言、语法、民族、耐心五位一体,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曾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等荣誉。
1989年毕业于锡林郭勒盟蒙古师范的乌兰,怀着一颗热爱教育的心投身到镶黄旗新宝力嘎苏木学校任教。基层虽苦,但她没有一点怨言。这一干就是5年,她先后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少先队辅导员”、“三八红旗手”等。由于工作出色,1993年她被调到镶黄旗职业中学,1998年又被调入镶黄旗蒙古中学。
在镶黄旗蒙古中学,乌兰是大家公认的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学以修身、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的模范。
为了提升学生对蒙语的学习兴趣,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她大胆开展了“历史法教学”,即用历史、语言、语法、民族、耐心五位一体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民族语言的热情,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比如,她经常把一些历史典故融入蒙语文课文里,或把一些语言形成的过程融入语法里给学生讲,既集中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又增强了记忆效果,使枯燥的学习增加了趣味性。而随之带来的困难是老师备课任务的加重,因为这样讲课需要老师在熟悉课文的同时,还要把相关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到课文内容里。
发扬学生特长、发挥学生特点是她在教学中一贯坚持的原则。她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各类书籍、报刊,并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创办了校报,自己亲自担任主编,指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组织学生参加文学社团活动,发表文学作品。她的学生近几年在《内蒙古日报》《内蒙古少年报》《中学生作文集》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了30多篇作品。
她对所教过的每一名学生都有着深厚的感情。2006年春季,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面积学生流行性感冒,使学校不得不下令停课,防止流感疫情扩散。面对这种情况,乌兰主动向学校请缨,对100多名患流感的学生进行值班守护,早出晚归,一守就是一个星期。家中念小学的孩子和70多岁的老母亲全靠爱人一人照顾,为此,爱人抱怨甚多。乌兰并没有因此而退缩,她耐心地对爱人说:“100多名学生患了流行性感冒,都在住校,我是班主任,如果我不去照看,还算是老师吗?”
像这样的事,在乌兰执教的这些年里还有很多。乌兰就是这样,用几十年的行动让大家领悟到了亲情和爱的真谛。她用爱心温暖着、帮助着每一个学生,她是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她也因此得到了无数的爱心回报:每当逢年过节,她都会收到大量来自各届学生的祝福与问候。
孩子们视乌兰为母亲,在信中说:“老师,感谢您的辛勤培育,您就像我的妈妈一样,关心我、帮助我、教育我,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不会忘记您给予我的教导和恩惠!”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在她任教的25年里,她多次荣获旗级、盟级、区级、国家级奖励。她编写的初中《蒙古语法手册》在多所中学被采用。但在成绩面前,她并没有满足,更没有停步。无论担任什么职务,她从来没有离开过讲台,一直拼搏在教学一线。每当说起这些,她仅仅是淡淡一笑:“过去的成绩已成为历史,人应该干什么都要干出点样子来……”(本报记者 张婷)
3.仲威平:教学点里甘守寂寞
简介
仲威平,女,汉族,1966年10月出生,黑龙江省铁力市工农乡中心小学教师。为了不让孩子们失学,她走过了近10万公里的“送学”路,为了教好孩子,她探索出一套“动静搭配”的独特复式教学法。
小兴安岭南麓坐落着一个普通的小村——铁力市工农乡兰河村,这里有一名默默无闻的教师,在“一人一校”的状况下,一干就是20多年。20多个寒来暑往,每天上下班近20公里乡村土路,十余名孩子造就了一个甘守寂寞、甘愿奉献,尽心竭力为未来播种希望的人。她的名字叫仲威平。
仲威平自1987年参加工作至今,便在黑龙江省铁力市工农乡中心校兰河教学点担任教师。这个偏远的教学点,最多时有十几名学生,最少时只有4名。为了不让孩子们失学,仲威平风雨无阻,每天骑自行车往返在乡间小路上。20多年来,仲威平走过了近10万公里“送学”路。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