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好学校 考验均衡真功夫
■易善平
在地方集中资源办好几所优质校、示范校并不难,但由此造成的“校际差异”助长了“择校热”,导致教育不公,群众不满。习近平总书记把“更好的教育”摆在人民“十大期盼”的首位,强调要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我理解,基层教育管理者必须回应好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新期盼,自觉担当,创新突破,缓解“择校热”,破解“入园难”,办好每一所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进而让每个孩子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规划引领 在“做局”中做事
十年前,由于南京市区划调整,建邺区告别老城迈向河西新区,建邺教育几乎从一张白纸上重新描绘,81平方公里土地上百事待举,新区居民纷纷回流老城“择校”。在巨大的压力和困难面前,我们认为新区的“空白”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挑战,更是难得的新机遇。
谋划新区教育大局,基础和抓手是教育规划。我们摒弃重点带动一般的发展思路,确立高位均衡、内涵发展、教育现代化的总目标,努力办好教师幸福、学生快乐、群众满意的高品质教育,通过引智借力,精心研制出台系列发展规划。
高位均衡,就是所有新建校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办学,同时通过“学区制”“联校制”管理全面提升原有学校的品质。内涵发展,就是在新区新校快速扩张的同时,高度重视学校的教育文化内涵建设和品质提升,做到有形与有神、基础与内涵、调整与提升“三个并重”。教育现代化,就是适应现代化国际性城市新中心发展定位和幸福宜居新城建设要求,全面构建“一主两翼”现代学校制度,开展学校社区共建和群众满意度调查,切实赋予家长和群众知情权、话语权和参与权,实现家校合力,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十年来,在新区教育规划引领下,新建校舍超过50万平方米,100%中小学达到省现代化学校标准,其中小学平均规模达到4轨以上,初中平均规模达8轨以上,学校硬件一流,师资均衡流动,百姓在家门口都有了满意的好学校,到老城择校的学生也纷纷“回流”。建邺新区优质教育资源集结、布局合理、特色鲜明,2008年首批通过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并被授予先进区,2013年先后通过江苏省首批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示范区的评估验收。
创新管理 在“破题”中立题
“择校热”的症结之一在于“校际差异”和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这也是推进优质均衡发展的“难题”,考量基层教育管理者不破不立的勇气和破中有立的智慧。
不能在“削峰填谷”中稀释优质资源,就必须在“造峰抬谷”上寻求突破。为促进高位均衡,实现资源共享,2008年建邺区将区域内中小学校按照属地和系列组建新城基础教育发展联盟,联盟学校在隶属关系不变的前提下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在师资培训、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等方面深化合作,全面提升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
从2011年起,为深化校际合作,推进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建邺区出台《义务教育学校学区制与联校制管理办法》,在义务教育学校之间全面实施“学区制”和“联校制”管理,全区小学划为四大“学区制”学校,初中校实行“联校制”,有效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校际差异合作”。
2012年,建邺区出台《幼儿教育联盟管理办法》,将全区所有公办园、集体园和民办园组合为6个盟区,每个盟区由相邻的5—6所幼儿园组成,各盟区均有1—2所省级示范园,构建起“区级研训、盟区研训、园本研训”三级研训网络,实施联盟制研训管理,促进了区域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14年起,在全区划定九大学区,涵盖所有中小学,全面推行责任督学挂牌督导。
师资均衡流动是促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手段。如何破解“流动”不流失,进而促进师资均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难题呢?建邺区按照“促进发展有效流动,强化合作双向流动,总量控制分步流动,切合实际有序流动”的原则,严格按照总量15%和工作满6年以上刚性流动要求,创造性地采取发展型流动、结构型流动、支教型流动、特色型流动等多种方式,明确教师流动总量和骨干名师比例,做到“人走关系动”、“定岗定职责”。各校结合教师岗位成才计划和能级认定,对流动教师定岗位、搭平台、压担子、创机会,促进每一位教师立足新岗位、专业新发展,实现了通过教师流动带动教育均衡和教师成长的双丰收。
社区共建 在“互动”中双赢
家长参与是优化办学的活力之源。2011年初,区教育局委托第三方调查显示,某小学家长对学校食堂的满意率为37.78%,在全区垫底。调查公示后,得知这一结果,学校立即召开有家长代表参加的校务委员会专题会议,研究成立家长膳食委员会参与学校食堂管理,组建家长食堂监督义工队,每天由家长义工2人轮流到学校食堂参与食堂管理和卫生监督。到2013年,该校家长对食堂的满意率提升到88.90%。目前,建邺区中小学建立并完善以校长负责制为主,以教职工代表大会、校务委员会为辅,学校其他各种工作制度有机配合的“一主两翼”现代学校制度,各校与社区、家庭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办学满意度逐年提高。2011年,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卷调查群众满意率为90.10%,2012年达到93.28%。2013年,社区群众对教育行风建设的满意率达到98%以上。
强化群众满意办学导向,既要主动开门办学,更要积极互动双赢。2009年以来,区教育局完善局领导联系街道和学校机制,深入开展教育服务“五进”活动,即局领导进街道社区、机关干部进学校、学校资源进社区、校长每日进课堂、教师100%进家庭,逐步形成学校与社区“双向服务”机制。建邺区中小学与所在社区(村委会)100%签订“双向服务”协议,一批骨干在职教师走进街道担任专职社区教师,不断完善社区教育课程超市和网络教育资源。建邺区还在54个社区开办了居民学校,由社区主任担任居民学校常务校长,结对共建的中小学校长担任业务校长,实现居民学校100%全覆盖,100%达省级标准。居民学校通过定期举办社区大讲堂、家长学校、亲子论坛、中小学生校外素质教育拓展、常态化的学校开放日等活动,拉近了学校与社区、家长的距离,架起了家校沟通立交桥。
科学的评价机制是促进学校内生增长的驱动力。建邺区建立并不断完善以目标和绩效考核、办学满意度并重的评价机制,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学校评价新机制。《建邺区中小学办学绩效评估考核方案》《中小学办学年度目标考核方案》和《中小学办学满意度调查方案》,以“衡量三项指标”(红线指标、测评指标和民意评价指标)和“促进三个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为导向,采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过程性考评与终端显示考评相结合的方法,有效强化了公平导向和办好群众满意教育的价值追求。自2008年起委托江苏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开展学校办学满意度抽样调查,同时将调查结果纳入学校办学绩效考核,至今已开展了7次,有效强化了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发展导向。
围绕“教师幸福、学生快乐、群众满意”三个维度,建邺区不断健全“一主两翼”现代学校制度,深化学校与社区结对共建,完善以目标和绩效考核、办学满意度调查并重的绿色评价指标,努力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学校评价新机制,以机制创新撬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者系南京市建邺区教育局局长,江苏省政府督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