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情教育青蓝相续 心系家国滋兰树蕙
新中国初创时期,百废待兴,国家急需大量外语人才。在党和国家亲切关怀下,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天津外国语学校于1964年正式创建,成为全国首批外国语学校之一。1978年学校划归天津外国语学院领导。2010年,随着天津外国语学院的更名,而改为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五十年,风雨如晦,历经“文革”关停而后重建的艰苦岁月,坚持“以生为本”的方针,秉承传统,不负众望,日渐发展成今天的办学规模,被天津人亲切地称之为“小外”。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与世界脉搏紧密相连,对外语人才的标准不断提升。学校应时代发展,与时俱进,形成“开放,多元,自强,志远”的办学风格。从初创建校到发展壮大,“小外”人用自己手中的笔谱写着对教育的忠诚和热爱,克服物质条件短缺,一时段的政治环境困难,秉承读书人的踏实作风,兢兢业业钻教学,踏踏实实育人才。五十年的历史,记录着“小外”人的光荣和梦想,累累硕果遍及世界各地,为国家培养了众多外语外交人才,仅驻各国大使就有16位,考取世界名校的人才不胜枚举,他们在世界的各个领域发挥着“小外”人的才华,挥洒着对祖国的一片赤诚。
近日,笔者有幸亲身走进天津,探索寻觅该校“推行开放式特色教育,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发展足迹。
涵养学校底蕴 实现目标转型
名校之特,在于个性;名校之魂,在于内涵。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历经五十载风雨洗礼,已逐步形成自己的个性,展现出自身特色;积蓄力量,内涵发展,形成独有的文化底蕴。
学校与时代接轨,明确了“办国际化外国语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培养国际型预备人才”的培养目标;确立了“开放,多元,自强,志远”的校训;形成了“博雅宽容,和谐共生”的校风,“厚德博学,深思明辨”的教风,“乐学善思,勤奋卓越”的学风。
走进“小外”,这里绿树迎风,楼宇矗立,物华天宝,人文荟萃。初识刁雅俊校长,就被她的睿智谦和所感染。正如她所言,“小外”将五十载的历史底蕴镌刻于文化建设之中,渗透在师生的言谈举止之间。学校把校园的前广场绿地设计为球形,象征地球,中心耸立周恩来总理塑像,教育学生牢记总理嘱托,刻苦学习,自强志远。教学楼内既有中国民族文化和天津文化的宣传,也有各国文化、国际组织、学科前沿以及海外学成归来的名人学者的介绍,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怀和世界胸怀。整体设计既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又凸显局部特点,达到个性与共性的和谐统一,体现了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开放的教育文化特色,形成了中西文化融合的校园文化。
进入新世纪以来,关注国际社会的发展,在积淀学校特色的基础上,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再次实现了发展的重要转型,即从主要为国家培养外语、外交人才,转型为培养既有明显外语特长又注重全面发展的国际英才。“之所以进行这样的转型,是因为我们认识到,未来世界是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国际社会,仅仅熟练掌握外语,已经不足以成为国际社会的英才。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在全面、丰富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创新性思维。无论他们将来学习什么专业,无论他们站在什么工作岗位上,无论他们在哪个国家,都能创新性地开展工作,创新性地思考问题。”刁雅俊校长阐述着学校转型背后的深意。
目标已然明晰,在刁校长的引领下,“开放式教育”成为了学校的文化标签和特色,学校以此为源,将之渗透于教育生活的方方面面,承载起师生一生的幸福与梦想。
重视科研引领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开放式教育倡导培育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学子,使自己“放开”,给学生“开放”,是“开放式教育”的极高境界。基于此,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不遗余力地帮助教师形成开放心态:勤学习、深钻研、育大智,成就开放事业,享受教育人生。
实际操作中,学校依托校本实际,充分挖掘学校内部人才资源,积极探索校本教研新思路,努力构建“学习型”校园,更新观念,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学校积极组织教师针对教学开展问题研究,引导教师在专注教学的同时,重视教学反思和研究,进而提升理论。鼓励教师撰写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并且积极引导教师带着课题上课,在实践中求解,在实践中释疑。同时,学校组织开展小课题研究,将教研落实到备课组,开展磨课活动,研讨教学理念和具体方法,充分调动起教师的科研兴趣。学校每两年召开一次教科研年会,交流教育科研成果,推荐优秀教师参加本市乃至全国各种学术会议和活动,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辛勤耕耘,终获硕果满枝。近五年来,学校独立承担国家、市级课题9项,参与市级以上课题4项,有39人参与外语教材编写工作,教师撰写论文获市级以上奖项283人次,有75人次在全国、市、区、校级各类说课、做课比赛中获奖,为学校赢得了美誉,同时也使新课程理念进一步深化,课堂效率大幅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显著。
创新课程体系 丰富教育内涵
为了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乐学善思,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以课程实施为载体,努力构建一种独具特色的课程文化,用完善而科学的课程体系丰富了开放教育的内涵。
学校按照新课改的精神,呈现课程建设的综合性、均衡性、选择性原则,在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强化外语课程,学习各国文化。学校开发多语种外语课程,包含英、日、德、法、西五种外语,选用部分国外原版教材,实行“小班”教学模式。同时,为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让学生适应国际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学校开设了多种选修课。由此,该校的课程体系用“三大板块”“两种类型”概括成型。三大板块为:国家课程、国际课程、校本课程,两种类型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这三大板块与两种类型的课程形成交叉网状,构成高度的开放性、选择性、现代性和探究性,为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国际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学校既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又重视对中西方文化比较课程的比较开发;既重视科学教育,又重视人文教育和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外语特长的同时,不忘培养学生的人文、科技、艺术的素养。
在“小外”,学生们课余活动中各展所长,各显其能,“开放教育”课堂异彩纷呈。学校也以此为载体,将“开放,多元”的办学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让孩子们在素质教育的天空里自由翱翔。
着眼国际发展 拓宽教育视野
徜徉于“小外”的校园,一股蓬勃之气扑面而来,其“融中西文化,育国际英才”的理念融于校园的一草一木,润于“小外”人的一举一动。“小外”悄然蜕变,从一所单一的外语特长特色学校,转变为与国际人才培养接轨,全面发展学生能力的外语学校。据刁雅俊校长介绍,这一切的变化来源于学校强力实施的三项举措:
一是开设国际课程。该校引进了美国高中课程,把中美高中课程进行了整合,探索出一套学科设置合理、适合高中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为学生走向世界名校搭建桥梁,积淀实力。
二是建立中外姊妹学校教育交流平台。为了进一步形成浓郁的国际化氛围,创造更多的体验异国文化和语言实践的机会,提升跨文化理解能力。该校常年坚持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现已与10个国家的27所学校结成了友好姊妹校。学校每年派出多批师生到各国访学交流,也接待多批各国师生的来访,并为他们开设特色课程,传播中国文化。同时,学校还积极开展国际交换生项目,与美、加、英、法、日等国的多所知名大学建立了升学直通车项目。在与姊妹校的交流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一所有前瞻性的学校赋予学生的不仅仅是学习能力,还有今后走向社会的生存技能。因而,学校从学生长远发展考虑,重视学生多素质培养、多能力形成,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自己,找到自己的所长。学生有契机参加这些活动课程,这其中凝聚着学校对孩子们的爱,对教育的赤诚。例如,每周一的多语种国旗下演讲,激发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了学生自强志远的品质;每周五的“两级”社团活动,培养了学生兴趣、发展了学生特长;校园辩论赛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校园文化艺术节提升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和高雅的审美情趣;校园电视台、志愿者服务队、学术辩论社、科技社、商社等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为学生今后的发展、能力的提升做了充分的准备。
最值得一提的,当属学生热衷的“模拟联合国社团”,该社团成立于2008年,核心成员60余人,多次在国内外的模联大会上获得佳绩,成为校园内最火爆的社团之一。通过活动,极大地开阔了学生国际视野,激励学生关心并维护国家利益,关注并研究国际时政。
五十载青蓝续 奋进前行谱新篇
五十年求索探寻,五十年奋发前行。学校在特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道路上不断创新,转变观念,理清思路,明确目标,五十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五十年的历史,记录着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的光荣和梦想。每年都有百余人被免试保送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全国多所重点高校;每年都有数十人被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以全额或不同数额奖学金录取。代代“小外”人薪火相传,无数名学子从这里起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