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一些精神依附,多一点“中国意识”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9-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盲目崇尚外来文化CFP供图

    教育理论工作者与一线教育实践者应该联合起来,唤醒文化自觉、建立文化自信,以民族优秀传统、本土经验为基础,吸纳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酿造属于我们自己独有的精神养料,促进中国教育由“制造”向“创造”转变,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更多正能量。

    ■李红新

    不久前,在一次教育学术研讨会上,一位专家在阐述完高深的理论之后,又开始详细介绍起当年在中小学影响很大的“洋思经验”,并宣称自己特别认可蔡林森先生探索创造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这在教育理论界是罕见的。在一些专家看来,“洋思经验”土得掉渣,怎么能登学术大雅之堂呢?

    本土教育实践值得关注

    不知从何时起,学术界尤其是人文社科领域的一些研究者,特别喜欢当“二道贩子”,把西方主要是美国所谓时新的理论、概念生吞活剥搬到中国来,谁搬得最勤快,谁就俨然是学术权威。对中国本土的改革实践、社会发展面临的紧迫课题,有些人反而视而不见。更有甚者,如果这些“贩卖”来的概念无法解释中国现实时,他们不是修正理论的视角,而是抱怨中国的实践跟不上西方的潮流。在教育研究界,近年来各种时髦的口号、提法满天飞,各种所谓后现代的理论已成了中小学教师的口头禅。一时间,不少人都以满嘴西方时新教育理论名词为荣,而对自己的优秀传统一概否定,对本土的可贵创造漠视鄙夷,对改进真实的教育实践却无能为力。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社会改革包括教育改革,当然要向一切人类优秀文明开放,但是,其前提是要有本土情怀,扎根本土实践,要体察、尊重自己民族、国家的优秀传统和文化。如果只是贩卖一些时髦名词,或者不经省察一味照搬别国经验,那么很可能“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教育要有文化自信

    “选课走班”是目前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热词。我们知道,“选课走班”的关键是“课”,即要有相当丰富的课程可供学生选择。比如北京市十一学校,1000多个孩子就有1000多张课表,其背后就是他们每个学科都开发出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课程,不同志趣的学生便有了很大的选择空间。否则,每个学生一张课表是体现不出选择性与多样性的。因此,“选课走班”的一个关键是教师是否具有较强的课程开发能力。

    可是,我们绝大多数高中教师长期形成的习惯是,按照国家制订的课程标准、国家提供的教科书以及其他课程资源进行教学。如今突然要他们变成课程开发者,实在是有点勉为其难。因此,要大面积推行“选课走班”,国家、地方首先要为学校、教师搭好“脚手架”,即依据高中课程方案提供丰富的课程开发资源,以便学校创造性地选择使用。同时,要通过各种培训,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教师的学科素养以及课程开发能力。教育研究者、学科专家也应加入这个行列,为学校的课程开发提供助力。如今,一些地方事先没有充分做好这些艰苦的准备工作,却要求每所高中像西方发达国家一样马上“选课走班”。其结果就是,“课改”(课程改革)异化成了“改课”(改革课堂教学),“选课走班”变成了分层教学或快慢班教学的“外衣”。

    又如时下炒得正热的“翻转课堂”,剔除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因素,其关键之处在于,让学生课前先自习教学内容,课堂更多用于讨论交流、探究学习,也就是所谓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与上世纪80年代江苏洋思经验提倡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近年来我国中小学一直在探索实践的“导学案”等教学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从教育规律看,两者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可是,我们自己的这些本土创造、经验,虽在一线学校口耳相传、认可度较高,为改变传统课堂形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做出了贡献,但在教育学术研究界却乏人问津、默默无闻,缺少教育理论层面的总结、提炼。而一些域外实践,一经美国或其他西方国家漂洋过海而来,我们的一些专家就津津乐道、奉为至宝。

    俗话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美国1992年“全美最佳教师奖”获得者雷夫来中国讲学,一张门票1000多元,一些教师、局长就像追明星一样把雷夫当作“神”。翻阅一下《第56号教室的故事》,雷夫创造的教育奇迹,可归结为爱学生。其爱生之道之术,与我们中国的一些优秀教师相较,似乎也并不高明多少。

    我们当然要虚心向一切优秀的文明学习,但为什么只爱舶来品而不珍惜甚至鄙夷自己本土经验和优秀人物呢?归根结底,是我们的一些人失去了文化自信,丧失了本土情怀。以这样的态度和意识,我们就只能永远做别人的“应声虫”。

    创造属于自己的精神养料

    170多年前,美国思想家、诗人爱默生发表了著名演说《美国学者》,号召美国知识界:“我们依赖旁人的日子,我们师从他国的长期学徒期时代即将结束。在我们周围,有成百上千万的青年正在走向生活,他们不能老是依赖外国学识的残余来获得营养。”由此,美国迈入精神立国阶段。

    现在,我们急需化解内心深处的文化自卑情结,摆脱对他国文明的精神依附,急需自觉养成强烈的“中国意识”、独立的中国文化品格,并由此去环视世界,去改造本土实践,去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精神养料,为世界积累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富,尤其是我们教育界。

    第一,教育研究首先要树立“中国意识”,面向中国本土问题、实践。现在一些教育研究文章,新名词很多,貌似高深,却与中国语境毫无关联,也不以解决本土问题、改进本土实践为目的。这样的研究或许有其学术价值,但不足以直接引领我们一线的教育改革实践。实践性应该是教育研究的重要品格,教育研究要有一定的超前性,但更应该直面现实、引领实践。目前,随着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重点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不管是行政决策方面还是一线学校和教师,都急需得到货真价实的教育科学研究的智力支撑。比如高中教育的重新定位、初中教育如何突破发展瓶颈、小学教育的重新认识等重大问题,都特别需要通过科学与理性的研究、讨论,从而找到具有中国特色、契合本土传统的理念共识和改革途径。

    第二,珍惜本土经验,提炼、丰富本土智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们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不仅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教育家,也形成了博大深厚、独具特色的教育理论。到现在为止,我们对老祖宗在教育方面留下的宝藏还谈不上有多深的认识。教育理论研究除了“言必称希腊”,是否也应该稍稍留意一下我们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用中国方式说一点“中国话”呢?改革开放以来,广大中小学校、教师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涌现出了一批可贵的创造性本土经验,如前所述,其中有的与世界教育改革前沿相比也毫不逊色。可惜教育研究界常常漠然置之,没有由此提炼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新的现代教育理论话语。如果教育科研能够稍稍“屈尊”,尊重乃至珍惜本土创造、经验,那么我们就不难拿出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研究成果。

    第三,以我们自己的精神养料,促进中国教育由“制造”向“创造”转变。目前,中央正在以空前的力度推进各项改革,社会朝气蓬勃,一个伟大的时代已经来临。教育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杆。我们民族要为人类文明做出自己的贡献,就需要适应我国社会发展步伐、符合我国目前国际地位的教育研究以及教育实践。实际上,教育理论创新的滞后已经影响到了教育改革的推进。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教育改革尤其是一线教育实践要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就必须要有相应的理论思考、思想资源作支撑。如今一些区域、学校教育改革表面热闹,但细究起来,其改革的指导性理念要么取之于国外理论,要么是自己经验性、感悟性的简单提炼,前者常有水土不服之虞,后者则难以抓住改革的根本。中国教育改革实践的突破,首先在于走出教育思想贫乏的困境。教育理论工作者与一线教育实践者应该联合起来,唤醒文化自觉、建立文化自信,以民族优秀传统、本土经验为基础,吸纳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酿造属于我们自己独有的精神养料,促进中国教育由“制造”向“创造”转变,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更多正能量。

    (作者系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二中学特级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