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校课程品质要做哪些“功课”
学校课程实践中仍存在过于关注课程与教学的现代化热潮,不能脚踏实地围绕课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校本探索,围绕学校课程目标、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能力及持续的课程素养能力发展、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境、学校文化等因素做深入的解读与分析。
■肖林元 李亚娟
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学者围绕学校课程进行的科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新应用,引发人们对“大脑是如何学习的”“重构学习方式”等教育话题进行热议,中小学校热衷于对“分层教学”“小班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进行探索性实施,这充分表明学校在课程设置与实施过程中不断地追求质量与特色发展。但是,学校课程实践中仍存在过于关注课程与教学的现代化热潮,不能脚踏实地围绕课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校本探索,围绕学校课程目标、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能力及持续的课程素养能力发展、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境、学校文化等因素做深入的解读与分析。
提升学校课程品质是深入解剖学校课程建设的关键,是提升学校发展空间的前提。一方面,就学校课程功能而言,学校课程品质是学校结合办学目标与培养目标,在课程与教学实践中规范地运用课程论、教学论、文化资源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质量特征与精神性。另一方面,就学校课程内部结构而言,学校课程品质具体指学校课程整体规划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质量与精神特点,主要从学校课程整体设计科学、课程实施过程高质量、课程评价多元以及注重学校课程文化构建四个方面进行整体动态性分析与衡量。
紧扣学校课程目标进行总设计
学校课程规划与设计可以是以学科为中心的,也可以是以学生为中心或是以社会为中心的。我们期待通过提升学校课程品质的角度,使学校出现真正多元的且具有包容性的课程哲学,能够科学围绕学校课程目标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设计一门、一组或一套课程时,必须首先考虑目标和宗旨,其次考虑哪些学科内容和经验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这些目标,接着要将这些经验有计划地组织起来,最后通过某种方法来评估实施课程的效果。此种课程设计从确立课程目标入手,根据课程目标选择与组织教育手段,按照目标评价课程实施的结果。紧扣课程目标达成的科学设计,强调每个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确定的目标,要研究自己学校的学生、教师及社会生活,考虑其他多方面因素,不断进行修正,并与学校教育的理念和总体目标一致,通过对学校课程进行总体规划和科学设计,努力形成学校自己的课程体系。
追求高质量的学校课程实施
就学校课程实施而言,首先需要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具有前瞻性与反思性智慧。教师的课程意识、能力与态度,动机与责任特别关键,因为教师了解学生、了解教材、了解课堂,利于从课程的高度去理解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够客观分析、总结出学生学习课程中的问题,进而能够对学科课程进行科学设计,在课程目标指引下与其他教师合作完成课程实施。其次需要学校进行规范管理与智慧。如何让学校课程管理既具有科学性,起到规范、约束的作用,又富有人文性,发挥引导、激励的作用,考验着学校管理者的领导智慧和管理艺术。在学校课程实施过程中,校长承担协调和领导人角色,需要针对学校课程管理建立可操作性的制度,以此让学校课程的相关人员熟悉并理解学校课程的总体政策。同时,校长具有道德目的、理解改变和改善人际关系、知识创造与分享等方面的领导素养,具有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的管理智慧与艺术,为学校的课程实施创造了规范而又宽松的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帮助学校课程保质保量完成。再其次,需要学校课程对教师进行积极评价。我们应该倡导赞美式的正式与非正式的评价,而不是以一种导致教师自己消极并与其他教师关系恶化的方式进行评价。譬如,对教师课程实施评价可以采用教学档案袋的方式,帮助教师构想对自己、对学生最有价值的教学理论方向,它既是教育教学的反思性汇编,也是教学资格和能力的表现,不仅利于教师课程实施,更有助于教师作为专业个体的综合发展。
学校课程评价多元化
目前中小学校尝试构建学校课程的评价体系,通常采用课堂观察表、轶事集锦、典型课堂问答记录、作业中的错误记录、同伴评价表格、学科学习日记等各具特色的学习评价法。这些课程评价大多结构简单、设计较粗、语言模糊、层次混乱,经常用宏观目标来衡量微观教学,用中观、微观的细节与实例总结出宏大的教育观点,难以起到提升学校课程品质的作用。因此,为了使学校课程满足学生、教师、学校和时代变化的需求,需要对学校课程进行多元评价;这就需要了解什么教材和教法使人满意,哪些需要改革;需要了解每个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时需要什么;需要了解学校制度良好的程度,判断每个教师良好的程度等。学校课程评价包括学习、教学和课程方案三个方面的价值判断。通过多元课程评价过程,学校将明确现有课程是否达成了预期目标,是否适应学生需求,是否符合国家的课程标准,以及怎样改进,以保证学校的课程目标具有统一性、持续性,使学校课程的规划与实施随时能够满足学生需要和社会需求。
学校课程文化理解与构建
学校课程作为一系列有计划、具有教育意义的事件,既涉及学校教育的信念,又需要深度剖析学校课程实践的具体情境、教师、学生及学校环境,学校课程需要在一定的信念与精神系统的指引下,质问学校课程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学校需要充分认识到,必须根据学校的学生、教师以及课程资源等方面的实际,构建一种充分体现精神、文化信念的学校课程体系,若学校已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教师在实践过程中掌握了学校课程的系列原理与方法,并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充分运用,明确体现出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课程能力,我们认为这是学校课程品质提高的较高标准。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