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印学子玄奘唤起“龙象之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0-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中印携手 继往开来  CFP供图

    留学可激发心相通,进而助推民相亲,最终成就国之交。留印学子,既可继往,更可开来。

    ■俞可

    国家主席习近平访印,印度总理莫迪呈献新词“印中迈向超凡协同之千年”,意欲开启中印关系新篇章。其实,龙象携手已历千年,且因一位中国唐代学子求学印度之旅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玄奘天竺取经

    “玄奘到古吉拉特邦取经,然后把佛经带回中国,在我的家乡陕西西安传经。”9月18日,习近平主席对莫迪总理特别强调“白马驮经,玄奘西行”这段珍贵史实。

    贞观三年(629年),长安大觉寺僧人玄奘对天竺(泛指古代南亚)佛学大师戒贤及其被誉为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百科全书的《瑜伽师地论》仰慕已久,西行求法,目的地为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该寺建成于425年左右,玄奘约于贞观六年(632年)入寺,正值鼎盛时期,坐拥逾万佛徒、千余名僧,九百万卷经书分别珍藏于拉特纳萨加拉、拉特努达迪、拉特纳兰贾卡这三座图书馆。

    该寺日均百多个讲坛为学子提供思想盛宴。除讲授大乘佛典之外,那烂陀还开设天文学、哲学、文学、数学、逻辑学和医学等课程,门类齐全。后人遂冠名为那烂陀大学。

    学府浴火重生

    效法玄奘,唐代译经家义净也曾留学那烂陀,师从宝师子勤学10年。玄奘笔下的圣殿如今却沦为供人凭吊的残垣断壁。那烂陀1193年毁于突厥军队毁灭性洗劫,从此堙没。19世纪中期,以历代文献尤其是玄奘所撰《大唐西域记》为参照,西方考古学家按图索骥对其挖掘,那烂陀得以重见天日。即便遗迹,也足以让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叹为观止。昔日之恢弘,可见一斑。

    2006年,时任印度总统卡拉姆和比哈尔邦首席部长库马尔发起复校计划,国会表决通过《那烂陀大学议案》,2009年第四届东亚峰会亦发表《东亚峰会关于重建那烂陀大学的联合新闻声明》。由印度裔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执掌校长,总统则亲自挂帅总督察。除印度中央政府决定投资270亿卢比之外,亚洲10多个国家拟集资5亿美元。2010年,时任中国总理温家宝访印之际捐资100万美元。新校址设在离遗址12公里之处,计划于2020年建成。未来5年内,那烂陀大学将成立包括佛学、人文、经济管理、东方语言等在内的7个学院,只招收研究生和博士生,招生规模将达4000人,教师队伍400人。

    今年9月1日,新那烂陀大学正式开学,设置历史研究学院和生态及环境研究学院。全校虽然仅有15名学生和11名教师,其中两位学生来自国外,可毕竟暌违8个世纪的那烂陀得以浴火重生。

    事实上,复兴那烂陀,筹建新那烂陀大学并非肇始。就在离那烂陀遗址不远处,比哈尔邦首府巴特那,坐落着那烂陀开放大学,由比哈尔邦政府于1987年创建,自1995年,《那烂陀开放大学法案》给予其法律保障。该校为比哈尔邦唯一实施远程教育的高等学府,颁授硕士学位、学士学位和结业证书三类毕业文凭,设有10个学院,并在全邦42个城乡开设分校。

    留学成就睦邻

    那烂陀开放大学宣称,该校与昔日那烂陀一脉相承,尤以玄奘为荣。然而,该校愧对此名,因为所面对的求学者仅为无法通过常规途径接受高等教育的学子,而非当年百里挑一的佛界骄子。当然,最近开业的新那烂陀大学亦无以承载这个文明古国对教育与学术的“全球雄心”,该校所在比哈尔邦是印度最穷困地区,文盲率高居全国之首。印度不仅肩负脱贫重任,教育贫困更是无以复加。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率与性别均衡度始终困扰着印度教育发展。去年7月12日,该邦瑟伦区甘达曼村一所公立小学,23名4岁至12岁学生因学校提供的免费午餐而集体死亡,全球震惊。各类全球大学排行榜,印度高校无一跻身百强。9月3日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4-2015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印度排位第71位,不仅与位列第28位的中国遥不可及,距其他金砖国家也有10多个名次的差距,而教育为该报告主要测评维度。显然,复兴那烂陀大学并非意在教育与学术,其真正意图则在于,以这张金字招牌来唤醒邻国对印度文化的认同,并视该校彪炳史册的留学生为软外交力,在这方面首推东亚家喻户晓的玄奘。

    据专家考证,《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之终点为大雷音寺。唐僧的原型是玄奘,而大雷音寺的原型便是那烂陀。玄奘天竺求学,索求的与其说是佛典藏经,不如说是龙象“姻缘”。喜马拉雅,一山之隔,两个伟大民族世代相守相望,因玄奘而“相知相爱”。玄奘的留学之举堪为第一次“跨越喜马拉雅山的握手”,如李克强总理去年在印度主流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的题目。此番,习近平主席访印大力推动“玄奘文化交流规划”。

    那烂陀在梵文中指莲花给予者,莲花象征知识。作为知识给予者的那烂陀,传授给玄奘的首要知识便为天下大道: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留学可激发心相通,进而助推民相亲,最终成就国之交。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印两国人民毗邻而居,古有往来互鉴之情,近有患难与共之交,现有共同复兴之业。”而留印学子,既可继往,更可开来。(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教育部国际教育研究基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