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教书育人之本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0-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第二中学校长邢耀华在和学生交流

    中央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作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陶行知先生这样说:“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三尺讲台安身立命,一腔挚爱播地洒天。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让我们在教书育人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将来开花结果而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

    在教书育人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在教书育人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做好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在教书育人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做好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在教书育人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做好与教师队伍建设相结合

    在中小学的教育教学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学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促进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具有主导性、决定性的作用。

    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的本质要求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制度,培养人才的政治标准、价值标准不同。总书记指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由于其自然条件和发展历程不同产生和形成的核心价值观也各有特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教育教学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前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的本质要求。

    新形势下的客观要求

    强国富民的各项政策在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在变。一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强了人们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自我意识、致富意识,在这种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二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商品经济的过程中,也带来了某些消极现象,例如私欲的膨胀、金钱的腐蚀、集体意识、社会意识和国家意识的淡薄等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需要通过有效的价值观教育,来加强青少年的辨析能力、自控能力,进而知荣明耻、正确发展。三是我国家庭中只有一个子女的现象普遍存在。学校面对的学生是独生子女、家庭面对的孩子是独生子女。他们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少年又处在价值观初步形成的时期,做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教育十分重要。总书记说:“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颗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少年儿童抓起,从家庭和学校抓起。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形成家庭、社会、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努力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教书育人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做好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中国的现实土壤和历史传统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绝不可能离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根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就等于失去汲取营养的活水源头,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哪还谈得上开创未来。不忘本才能开创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地创新。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如果把其当作一部书的话,那么,这是一部值得学、应该学,并且应该是子孙传承、发扬光大的经典之书。

    清朝康熙年间的吴楚才、吴调侯叔侄二人选编了一部书叫《古文观止》。这部书300多年来流传极广、影响极大,在诸多古文选本中独树一帜,鲁迅先生评价《古文观止》时认为它和《昭明文选》一样,“在文学上的影响,两者都一样的不可轻视”。现从其中撷取一小部分内容就足以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之厚重、育人之精到和学习传统文化之必要。

    知恩报恩,鞠躬尽瘁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的政治家、军事家。因战乱避居荆州,后隐居隆中。27岁时出来辅佐刘备。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诸葛亮任丞相。两年后,刘备病死,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诸葛亮执掌军政大权,先后六次进军伐曹魏,终因各种原因未能成功,234年8月死于军中,谥号忠武。后人杜甫在他的《蜀相》一诗中不无惋惜地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27年诸葛亮出师北伐前先后给后主刘禅写了两篇奏表,即《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在《前出师表》中他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在《后出师表》中他讲:“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者,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接着陈述了自己的六点不解,最后以“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述衷肠,字字真切、句句意深如从肺出。

    父母对儿女的养育之恩、党和人民对青少年的关怀之恩,重如泰山、深似海洋,青少年要知恩报恩,以自己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报答养育、关怀之恩。

    善心善行,尚真求实

    苏轼在《三槐堂铭》里,以槐的“封植之勤”喻人生品德修养之勤,以“槐荫满庭”喻王家子孙兴旺,代有人才。劝喻世人多多为善,为为善者颂德。“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

    《诫兄子严敦书》是马援写给两个侄儿马严、马敦的信。马援在信中就马严、马敦喜欢议论、爱结交轻薄侠客进行教育,并列举龙伯高的表现告诫侄儿要谦虚谨慎、不要华而不实,要求他们向龙伯高学习,说:“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

    青少年要知善为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正直正派,诚言诚行。

    青少年要正确地对待勤劳和享受,从小养成做事讲究而不要将就的习惯。乐于服务人民,反对贪墨败度。从小加强道德修养,立鸿鹄之志发奋读书,长大后成为建设国家的有用人才。

    尊重劳动,热爱人民

    《国语》里的《敬姜论劳逸》记叙了一位母亲对儿子的一段教训。讲的是:文伯下班回家后,去拜见他的母亲,看到他的母亲正在织麻,文伯说:“像我文伯这样的家庭,您还纺麻,恐怕要惹得主持朝政的官员们生气的,他们会以为我不能侍奉您啊!”他的母亲叹了口气然后让儿子坐在自己身边,对其进行教训。首先提出“劳”和“逸”的结果:“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强调了“劳”的重要性。然后以“劳”字为主线,介绍上至天子诸侯,下至士庶百姓,上至王后夫人,下至内子士妻,无一人不劳,无一日不劳,无一时不劳,用所谓“先王之训”教训儿子贪图安逸的思想是非常错误的。这种尊重劳动,反对安逸的观点值得赞颂。

    《战国策》中的《赵威后问齐使》,通过赵威后向齐王使者的发问,批评了齐国的政治现状,阐明了赵威后“养民”、“息民”、“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通篇以民为主,直问到底,辞严意决,直率有力。

    青少年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尊敬劳动者,从小树立起以民为本的思想。

    学习传统文化,提升人文修养

    《古文观止》所收文章,都出自历代著名诗人、著名作家之手。其内容多属古代历史文化知识。涉及许多掌故与典章,其语言精炼且含义精警,很多已形成传习至今的成语、格言。

    如韩愈《进学解》一篇中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爬罗剔抉、刮垢磨光”、“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含英咀华”、“佶屈聱牙”、“同工异曲”、“左右具宜”、“跋前疐后”、“头童齿豁”、“安坐而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等词语,已被人们作为定式引用,显得文章辞简意足、功底深厚。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