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上的飞跃与欢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0-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有这样一所学校,她办学仅21年,就已先后荣获“少先队全国红旗大队”、“全国青少年艺术园地”、“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福建省示范小学”、“福建省文明学校”、“福建省德育工作先进学校”等60多项荣誉称号;

    有这样一所学校,她始终坚持不落下一个教师的发展,坚持“分层培养、扬峰填谷、整体推进、共同发展”的师资培养策略,让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了质的飞跃,进而铸就了一支“崇德求真、自强致远”的优秀教师团队。

    这所学校就是——福建省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目前,该校拥有特级教师2人、省学科带头人5人、小学中学高级教师8人、泉州市学科带头人8人、省市级骨干教师45人。

    这所学校真值得令人点赞啊!因为该校不仅承接了晋江市教育部门、镇(街)教育部门委托的众多结对帮扶任务,而且还接纳了三明市尤溪县、宁德市寿宁县等地慕名而来的教师到校跟岗学习、挂职锻炼!至于平日的教学公开课,常常人满为患,有的外校教师不得不趴在走廊窗户上旁听!

    优质资源辐射又何止这些!该校还与晋江陈埭龙林中心小学、磁灶大埔中心小学等十六所学校结为帮扶协作研讨的研究共同体,即“区域性协作联研发展共同体”!学校还曾多次应邀赴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跨省开展联研活动!2013年秋季,晋江市为了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拓展和发挥优质教育的作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学校率先试行名校办分校组建教育集团,接管了原晓聪中心小学为第二校区。这是晋江创新教育办学模式的一次有益尝试!学校坚持“师资统筹、资源共享、统一管理、捆绑评价、提升质量、共同发展”的工作目标,坚持“平稳接管、求同存异、科学运作、和谐共生、提高效率”的工作方针,经过一年的努力,两个校区成功对接,各个领域已融为一体,教育成效明显,社会各界高度点赞。

    熟悉的人皆知,晋江只是泉州所辖的一个县级市,民营经济活跃,外来人口众多。那么,这样一所区位优势并不明显的年轻学校,为何能迅速发展成为一所益于学生成长、备受家长青睐的名校?又为何能培养出了一支精于教书、善于育人的师资队伍?近日,笔者走进了该校,仔细探寻福建省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秘笈”——“三突显,三促进”。

    秘笈一

    突显尊重差异和分层培养,促进教师人人进步

    “有人说学校办得好与坏关键是生源,生源的优劣决定学校的质量,我不敢苟同。”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校长许长华认为,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是教师,一群好教师,可以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学生;反之,一个差教师,就会影响一批又一批学生的发展。

    “教育成败,系于教师。”关于此论断,许长华校长不止一次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卡尔·威特坚信爱尔维修这样一句话,“即使是最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结果,他把自己的儿子小卡尔·威特,一个早产儿,反应迟钝,显得极为痴呆,别人认为不可能成才的孩子,培养成了一个成就卓异的法学家和研究但丁的权威。

    许长华校长始终认为,作为校长,心里要有教师这根弦,要时刻想到的是如何帮助每一位教师都得到发展,如何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只有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以师为本”,这渐渐成为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的办学核心与灵魂,也是该校能跻身名校的“秘密武器”。

    怎样才能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呢?许长华校长认为,第一,教师发展的内因与外因必须和谐共生。内因是教师自己必须勤奋好学,敬业进取,有所作为,外因是学校要为教师创造学习提升机会,搭建锻炼发展平台。第二,必须承认与尊重教师的个体差异。教师的工作经验、知识基础、敬业精神等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不能搞“一刀切”,而要根据教师的差异实行分层培养。第三,构建科学的校本教研制度体系。学校必须依据课改理念建设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为教师的学习、培训、教学、教研等提供保障,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许贻亮曾是一名农村教师,从1996年毕业到2007年的11年里,默默奉献而未能闻名。但自竞聘进入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任教后,短短几年,他的课堂教学水平就取得了大跨越,从县级一等奖、市级一等奖、省级一等奖直到全国一等奖,甚至应邀到多个省份参加了多场次的教学研讨交流,获评“福建省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带头人”,评上了小学中学高级教师,还担任了学校教导处主任。

    对此,不少农村校教师感慨地说:“许贻亮老师很努力,进步很快,名声很响。”而许贻亮老师则说:“关键是学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的锻炼机会多。比如,我进校一年里开设的各级公开课、教学比武,比过去任教多年的总和还要多。”

    类似的事例,在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并不鲜见。而这,缘于学校绝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名教师,承认并尊重教师个体差异,再根据教师的差异进行分层培养。学校提出了“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分层培养,扬峰填谷,整体推进,共同提高”的工作方针,将教师的发展状态分为多种类型:新教师“转轨入门期”;青年教师“成长期”、“成熟期”;高级教师、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高原期”、“懈怠期”、“辐射期”等。

    比如,大学刚毕业竞聘考入该校的青年教师,学校要求一年内掌握教学基本功,平稳度过新教师“转轨入门期”。具体做法是:第一学年,学校安排一位同年段骨干教师对其跟踪指导,新教师至少要经过“诊断课”、“汇报课”、“公开课”、“常态课”等4次“磨课”;每次“磨课”,均由骨干老师指导,年段老师、学科老师、行政老师听课,共同为其健康成长出谋献策。

    “新教师把这4次‘磨课’上好,教学基本功也就磨砺扎实了。”许长华校长说。

    学校还组织成立“年轻教师成长俱乐部”,将教龄五年以内的教师纳入培养对象,并不断更新成员,实现“无盲区覆盖”教师培养;组织发展“中青年教师发展规划部”,开展“教·研·写”一体化系列培训,引导中青年教师走内涵发展之路;还以“名师工作室”为核心,构建“学科名师发展共同体”,鼓励名教师从教学问题中提炼研究专题,形成研究共同体,在研究的过程中提高教学领导力,注重推广研究成果,示范、引领教师由“教学型”教师向“研究型” 教师转变,推进课程改革深入开展。

    与之配套的是,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依据本校实际建立了一套校本教研制度体系,如《校本教研组织机构与职责》、《校本教研工作制度》、《教育科研奖励制度》、《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名师培养工程》等。学校还建立了以校长室为龙头引领带动,教导处和教科室为组织、指导与协调,学科组为研究共同体,年段教研组为学习共同体,教师个人为实践者的教学教研网络,并构建了“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学科名师——骨干教师、教坛新秀——准教学骨干”的名师梯队培养体系。

    秘笈二

    突显“五个论坛”和“十种课堂”,促进教师专业提升

    “在晋江二实小,我的心智渐渐成熟,而且自身生命价值得到体现。特别是到外校支教,有一种当‘名师’的自豪感,这种被需要、被认可的感觉,十分幸福。”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数学教师蔡彬彬说。

    然而,10年前考入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时,蔡彬彬老师对自己的定位却是“简简单单教书,把自己的孩子教好”。

    一些教师曾经也是这种“初衷”,但这在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根本行不通”。

    蔡彬彬老师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刚进入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时,她被安排教小学一年级,有一位来自部队的学生家长每天都来学校听语文、数学老师的课,听了就评课,自己当时觉得好笑,毕竟“外行听评内行的课”十分少见。连续听了两三个星期,该家长评价说“二小的老师素质真不错”。

    “对于我来说,这个评价是任何物质与荣誉都无法比拟的。”蔡彬彬老师说,这件事让她明白三尺讲台的神圣,更懂得要把学生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在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类似的真实故事,几乎每位老师都“遭遇”和“体味”过。

    事实上,不少人羡慕在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任教的老师们,认为他们个个专业发展迅速,人人有机会成长为名师。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则感叹,“想不进步都难”、“每天都在进步”。据了解,蔡彬彬老师在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任教期间多次参加县级、市级、省级赛课获得一等奖,还作为本省仅有的代表在2014年第十三届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系列研讨会上作课,并获得一等奖。

    原因何在?这是因为——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注重提升“实践平台”层次,让教师在三尺讲台上练本领,而且有着“有形”和“无形”两支神奇的力量!

    这支“有形”的力量是看得见的,主要指“五个论坛”和“十种课堂”。

    “五个论坛”,即“师德论坛”、“教育智慧大家谈”、“读书论坛”、“人文论坛”“骨干教师论坛”。据介绍,“五个论坛”每周举行一次活动,每一位老师不分年龄、学科,人人都有机会上台“谈经说法”,讲述自己的教育案例、教育故事、读书心得、学习体会,谈实践、谈体验,谈感悟,里面蕴含着不少人生哲理、育人经验、教育智慧,与大家共同分享,互相借鉴学习,给人以启迪。“五个论坛”既为每个老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又为教师锻炼自己、提升自我价值创造机会,同时可以鞭策和激励全体老师积极进取精益求精。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