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院教育中获得启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0-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张云杰

    说起书院教育,往往会被认为是穿长袍马褂迂腐的老古董们做的事情。然而,现代学校教育却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启示。

    书院教育的特点

    传统的书院教育有很多鲜明的特点。首先,它具有自主性和多样性。书院由学者和文化士绅主办,风格各异,特色鲜明,即使官学也只是公助经费,教学则由学人统筹。其次,具有文化性和民族性。以研究和传播国学为己任,教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经世安邦之策,充分体现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刚毅诚信、博厚悠远、仁爱通和的精神。再其次,具有人本性和尚德性。教人以“五常八德”、行己有耻、敬业乐群和大丈夫精神,仁、智、勇兼备而以仁德为体,把真、善、美统一起来。最后是它的开放性和实践性。不仅培养精英士子,也普及大众文化。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教师来往讲学,学生进出自由,不受年龄、学历、出身、职业的限制,没有固定化的管理模式,强调学思并重、言行相接,从静处体验、在实践中磨练。

    综观书院教育的诸多特点,不难发现,书院教育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对中华精神的发扬光大,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书院教育体现的两大精髓影响深远。精髓之一是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书院将儒家的人文精神转化为书院精神,儒家文化对士人的人格要求、价值体现和实践这种价值的方式方法,都体现为对“道”即儒家的道德理想追求;书院教育的另一精髓是培养学生的学术创新精神。书院以宽松的办学环境为基础,云集学术大师开展讲学,师生相互答疑问难、相互激荡,从而获得新观点、新思想。书院学子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清廉淡泊、心忧天下的品格;忠勤不泯、负重向前的精神,与现代教育注重立德树人,重视创新求学的内涵不谋而合。

    现代学校的应试倾向

    现代学校教育,以规范化的体制将教育普及于城乡各地,提高了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素质,培养了众多各种层次的杰出人才,推动了中国走向开放的现代公民社会,但在传承中华文化方面却有些欠缺。

    时至今日,基础教育应试倾向严重,教育重智商、轻情商,重分数、轻人格养成,重书本知识、轻综合素质,不仅成为一种普遍的学校行为,也成为许多家庭教育的现实追求。以考试成绩论成败,学习成绩好就一切都好,从而造成了不少学生心理上的压力和人格上的异化,理想信念淡漠,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下降,道德水平和伦理修养欠缺,合作意识和奉献精神缺乏,没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现代学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须在以人为本的原则指导下,把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中西互补、相得共荣,追求回归教育本源,彰显教育的人文性,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

    传承书院文脉

    我校是一所小学,学校所在位置即为古云门书院旧址。书院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我们要传承。但是,传承什么呢?首先是以“道”为核心的人文精神。

    《易经》中说“蒙以养正,圣功也”,古语云:小学以养正、大学以求真;道以修身强体,德以养性化人……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鉴于此,学校把“养正求真”作为校训,以此为指引,引导全体师生“求真”、“养正”,做真人、求真知,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活动中培养习惯、提高素养、练就能力、孕育气质、涵养精神,让每一位学生都充满自豪与自信;让教师在工作中享受生活的快乐,乐教乐学。让每一个从这里走出的教师都感受教育带给自己的一份满足。

    学校努力营造闪烁着独特个性的文化氛围和人文气息。为保护古书院遗址,学校修建了古色古香的新大门,形似状元帽,借以砥砺书院学子胸怀天下、勤奋不息。

    学校依托古书院深厚的文化底蕴,打造以呈现传统文化底蕴、彰显经典文化意趣为基点的校园文化,以校园文化环境作为课程形式,让环境施教,让墙壁说话,形成了特色独具的“怡情课程”系列。

    一是以“诠释养正求真,践行教育理想”为主题的“办学思想教育系列”。主要分布在学校主体建筑的显眼位置,精确阐明了校风、教风、学风和学校的办学理念,如学校的迎宾石取名“博”,正面镌刻“养正求真”四字,寄予着学校对师生“志存高远,广博正气”的希冀。让师生时时处处受到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良好校风、教风、学风及工作作风的熏陶和感染,从而激励、鞭策、督促全校师生永不懈怠。

    二是以“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传统文化教育系列”,主要分布在以校史馆为中心的古书院遗址区。校门两侧是校歌《精彩人生,从这里起航》的英文和《义勇军进行曲》的五线谱,谱线上镌刻着诗经、乐府、唐诗、《满江红》、《少年中国说》等壮怀激扬的文字,激励着师生只争朝夕、奋发有为。校史馆以书院文化、状元文化为依托,向学生讲述着历史的沧桑与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是以“播种良好习惯,伴随幸福成长”为主题的“养成教育系列”。世界名人与世界名校激励着每个孩子崇德尚贤;《中华成语千句文》向学生讲述中国灿烂辉煌的文化史;习惯养成《新三字经》,让学生在口诵心记中规范了自己的言行;树池上镌刻的名人书法让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了“海纳百川”的博大,记住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坚韧,懂得了“天道酬勤”、“有志者事竟成”的古训箴言,明确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求学之道,产生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使学生理解“习惯就是素质”的内涵,从而养成遵纪守法、言行规范、文明自律、全面发展的良好习惯。

    四是以“发展个性特长,展现幸福童年”为主题的“个性展示系列”。教学楼内,走廊文化每层一个主题,一句句名言,一个个故事,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形成了“让每一块墙壁说话,让每一个角落育人”的格局与氛围。古色古香的书法教室、个性鲜明的特色班级,营造了富有特色鲜明的班级文化。学生的剪纸、书法、绘画作品,无不闪现着孩子们鲜活灵动的思维。

    实践证明,让传统文化进入学生的思维,培养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人格素养,应是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通过特色校本课程弘扬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解决中小学道德教育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而且对于重塑伦理道德根基,奠定和谐社会基础,培育合格人才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者系山东青州云门书院双语学校副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结构改变以后     下一篇:应有中西视野与现代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