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脚步坚实而自信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1-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语言学习中心

学生在外籍专家指导下进行实验

      2014年,湖北工业大学这所有着60多年办学历史的省属重点大学迎来好消息:经湖北省招生委员会批复,该校自2014年起整体进入一批次招生,正式迈入一本高校行列。这一重要历史起点,正好与该校合并组建30周年暨更名10周年庆典机缘交集,可谓多喜临门。

    湖北工业大学砥砺60余年,不断实现新的跨越和突破。招生批次的升级,背后支撑的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的提升,是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社会认可度的提升。校长刘德富说,建设高水平工业大学,把学校办成“卓越工程师的摇篮”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也是湖工大人的共同理想,更是全校师生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当下,学校领导班子大力推动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全方位厘清发展思路,优化顶层设计,推进和深化各项改革,学校迎来历史上又一快速发展黄金期。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湖北工业大学对此有着清醒认识。该校紧紧围绕“创新创业与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分类培养、自由发展”的原则,从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入手,积极探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2012年,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正式提出“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若干意见》等指导文件,明晰“721”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7”即针对70%左右的学生,培养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即针对20%左右的学生,培养一专多能、能创新创业的复合型人才;“1”即针对10%左右的学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卓越后备人才。“721”分别代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三种不同的人才培养类型。“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把实践教学环节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创造性地构建并不断完善“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创新创业教育─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六元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推出多学期制教学改革举措,实施短学期制,适度加大实践教学比重,由低到高、前后衔接、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两年来,学校大力实施了“卓越工程师计划”、“湖北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创建了11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15个省级以上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基地,开办了系列创新班、卓越工程师班和校企合作班。每年,全校近两万名本科生利用冬、夏两个短学期,自主选择参与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等类别的9项实践教育活动,把课堂搬进企业车间、设计室、乡间田野等广阔天地;海内外游学计划让同学们把视野延伸到国内外知名大学的课堂、实验室。丰富的改革实践,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学校不断在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竞赛、英语竞赛等各类赛事上获得极高奖项或取得新突破,一大批湖工大优秀学子从中脱颖而出,数十人先后荣获过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优秀青年志愿者、湖北青年创业榜样等众多荣誉。近3年来,学生学科竞赛获得国家奖650余项,其中,特等奖15项,一等奖74项,二等奖196项,三等奖369项。 

    绿色工业理念主导下的学科发展

    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地方多科性大学,湖北工业大学始终秉承“在服务社会过程中建设学科,在学科建设过程中服务社会”的理念,针对湖北工业转型升级的紧迫需求,优化学科顶层设计,确定了以“节能、减排、降耗、增效、提质”为内涵的绿色工业学科特色,制定并实施“135”学科发展战略:“1”代表绿色工业学科战略定位;“3”代表生物制造、新能源、先进制造技术及装备三个领域,旨在重点突破,引领和带动学校及其他学科发展;“5”代表工业产品与创意设计、绿色建筑与城市生态环境、绿色轻质材料与加工、区域产业生态发展、产品质量工程五个重点发展方向,选择部分特色明显、需求旺盛、有稳定团队支撑的特色学科加大建设力度,全力构建绿色工业特色的学科体系。

    学校现有9个省级一级重点学科、8个校级重点学科和4个校级重点培育学科,拥有2个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参与建设4个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有7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和1个跨学科研究院,基本上实现了校内各学科间从单打独斗状态向协同开放状态转变。经过两年多的建设,这些平台已在国家级别人才、国家级别重大项目、国家级别奖项上取得重大突破。学校拥有生物制造、新能源、先进制造技术及装备等领域几百项专利和成果,不断受到学界和媒体关注。如该校吕辉课题组完成的“高效屋顶聚光伏发电系统”项目,获41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特别金奖。这项太阳能新技术,对太阳光的利用率达到了44%,与传统晶硅光伏发电相比,同样面积发电量多1倍,能耗收回周期缩短约十分之一,整个过程基本是零污染。

    高层次人才的荟萃之地

    2014年4月16日,湖北工业大学湖北省“楚天学者”聘任仪式隆重举行,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10位楚天学者,接受了该校党委书记周应佳颁发的聘书。这是该校“楚天学者计划”工作实施以来,规模极大的一次集体聘任仪式。

    该校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战略是第一战略”的工作理念,强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引进和培养“双轮驱动”,创新人才管理、使用、评价和考核机制。先后制定了《湖北工业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规定》、《湖北工业大学教师岗位职责及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充分利用国家“千人计划”、湖北省“百人计划”和“楚天学者计划”平台,打造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持续推进“南湖学者”、“教学名师培育对象”及学术团队和教学团队建设、中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骨干教师出国研修工程、青年教师成长支持工程、实验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全方位构建立体多元教师进修培养体系。

    近10年来,一大批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牛津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的留学归国博士和博士后研究学者纷纷加盟该校,3年来已有15名海归著名学者入选湖北省“百人计划”,位居省属高校之首。学校现有各类国家级别人才14人,各类省级专家120人,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4个,校级学术(教学)团队近20个,还先后从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及大型企事业单位聘请了200多名有影响的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形成了良好的人才聚集效应。2013年,该校海归学者方亚鹏教授作为省属高校仅有的代表,成功入选中国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推进计划;2014年,另一海归学者汤亚杰教授作为湖北省属高校仅有的人选,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第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近5年来,该校80%以上的国家立项课题负责人均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显现了高层次人才资源带来的巨大效益。 

    广受赞誉的科技服务能力

    2012年,湖北省科技部门发布2011年度湖北省高校服务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前十名排行榜,湖北工业大学名列第六,居省属高校之首。“立足湖北,服务工业”,是该校确立的办学定位。该校与省内100多家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与众多企业共建了研发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实施了200多项企业技改和产品开发项目。30多家企业在校设立了研发平台和研究基金,双方互派研发人员共同开展研究,加快了科技成果向企业的转化。近5年来,学校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发展研究奖等50余项,尤其是在生物制造、新能源、先进制造技术及装备等学校重点领域成果显著。

    酿酒一直是湖北工业大学的传统优势研发领域,该校也被誉为“培养酿酒工程师的摇篮”。湖北工业大学酿酒技术团队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和研究积累,目前在酿酒领域总体研究水平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中南地区处于领先水平。如该校与安琪酵母公司等单位联合完成的“高耐性酵母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项目,攻克了菌种选育、发酵工艺、干燥装备等方面的一系列瓶颈问题,建立了高耐性酵母的全套生产技术体系,实现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耐性酵母系列产品的高效、绿色、规模化生产。并获得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节能减排是该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另一个重点研发领域。2014年,该校与湖北全力机械集团合作,成功地开发了10多项专利汽车轻量化零部件产品。有专家算了一下:“如果全国所有汽车本身重量平均减少25%,那么,燃油消耗即可减少13%,全国一年可节省约3亿桶石油、少排放约24亿吨二氧化碳”。近几年,湖北工业大学有200余项节能减排成果,为湖北的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湖北工大立足湖北、服务地方经济取得的巨大成绩,得到省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认可,被评为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

    并非童话的持续高就业率

    十多年来,湖北工业大学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2%以上,位居湖北省属高校前列。

    湖北工业大学专业设置一直紧密契合国家的战略发展方针和社会需求。学校直接对接经济建设与工业发展,形成了与工业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较高契合度的学科结构与专业方向,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的主要大类和新兴战略行业,这些专业在湖北省居于较高水平,在中南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多次市场调研表明,湖北工业大学毕业生以就业竞争力强、专业对口率高、职业发展势头好,得到社会高度认可。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