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仁:用经典夯实文化的河床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1-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王富仁:必须说明,我的专业是现代文学、鲁迅研究,古典文学的知识是很浅薄的。对于《古老的回声》中的这些文章,很难说好。如果说还不是一无是处,那就是我是立于与中小学语文教师平等的地位上说话的,说的是我的真实想法和看法,没有卖关子。语言,最不能卖关子;一卖关子,就没有真情,也没有真相了。

    关于中小学语文教学,我前几天在广州语文教育论坛上讲了下列几点意见:1.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语文教学的唯一目的;2.经典性是语文教材的主要特征;3.教师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永久性主体;4.文本的欣赏和分析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5.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化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主要标志。

    杜霞:现阶段,国学、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而十年前,您就在理论界提出了“新国学”概念,倡导建立超越性价值标准,把传统的“国学”概念延伸至现当代,将“参与中国社会的整体的存在与发展的中国学术整体”视为我们的“国学”。“新国学”的提出,源于您对中国学术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经验得失的反思,源于建构具有整体性、独立性的“民族学术”的愿景,更源于为中国知识分子寻找精神归宿和文化家园的努力。十年过去了,在这方面,您是否又有新的思考?

    王富仁:我提出“新国学”这个概念,有一个基本的考虑,即一个民族的文化,总是有分工的。文化越发展,分工就越细密。但是,职业有分工,却不能陷入职业的竞争。所谓分工,就是都有必要性,都有重要性,不能用其中任何一个重要性,完全取代其他的重要性。在文学上,有中国古代文学,有中国现当代文学,有外国文学,我们的学生,要有各方面的知识,各方面的修养,只有一个方面的知识和修养是不够的。用外国文学完全取代中国文学,不行;用中国文学完全取代外国文学,也不行。不能总是从一个极端跳到另外一个极端。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文学博士,艺术学博士后)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