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龄学生使用手机需约束引导
作为通讯工具的手机,大家并不反对使用,但作为移动网络终端,一旦迷恋,用非所用,则是有害的。因此,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非常必要。
■姚跃林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中小学生无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家长们担心孩子沉迷其中,影响学习、视力,而手机使用低龄化趋势越来越凸显。据《海南日报》报道,有的幼儿园的孩子甚至也有手机。中小学生因迷恋手机而导致学习精力不集中、成绩下降甚至影响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的事例绝非少见,由此引发的极端事件也时有报道。在手机已经普及、功能日益强大的今天,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是不能回避的育人难题。
当前,讨论手机和网络的利弊已无意义。我们可以不用手机、可以没有手机吗?显然不能!手机已经突破了其原有功能,成为互联网移动终端。它成了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随身必备的一个重要工具。当然,不可否认,手机对所有人都有潜在的危害,更别说未成年人。
近30年来,中国的少年儿童一直在成人的担忧中成长。从金庸、琼瑶的作品到电子游戏,从网吧、歌厅到手掌机,我们一直担心孩子因此“变坏”。如今,大家又觉得手机的危害前所未有。其实,如果一个孩子对手机没有一点兴趣也许问题更大。每个时代都有特别的诱惑,也确实会有人误入歧途,但人类发展并未偏离进步的轨道。所以学校更要做的是帮助孩子面对物欲能够在彼此间建立健康、自由和自主的关系,培养孩子对周围世界树立正确的态度,而不囿于如何对待手机这件事。
如何正确使用手机没有绝对统一的标准。笔者以为,大体可以坚持这样的原则:不该用时不用,不必用时少用。譬如在影响学习和工作时,在飞机上和加油站等特定场合,在课堂等有特殊约定的场所,或者影响他人时,就应当坚决不用;在自己尚无能力购买手机及支付通讯费时,在影响休息和身体健康时,在确定无助于学习和正当娱乐时,就应当尽量少用。在一切可以令人迷恋的事物上足见一个人的精神,而能否不为手机所役,可以考验一个人是否有毅力、责任心、规则意识、契约精神、独立人格、自立和慎独的能力。由此可见,使用手机,小事不小。
在笔者看来,中小学生是否可以使用手机是一个无须讨论的问题。作为通讯工具的手机,大家并不反对使用,且事实上使用频率不高。但作为移动网络终端,在无特定平台时,一旦迷恋,用非所用,则是有害的。这是一个无须深刻论证的生活常识。因此,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非常必要。
家庭、学校、社会要联合起来,建立必要的约束机制,形成有利的舆论和文化氛围。首先,要明确无论是否准予使用,都不要忘记这是个教育契机。简单禁止或放任均非良策。其次,家庭是第一道关口。家长要明是非,忌首鼠两端。手机绝对毁不掉一代人,甚至毁不了一群人,但确可毁掉“一个”孩子。再其次,学校不能置若罔闻。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素养是学校的当然责任。只要足够重视,将工作做到孩子心里,则无论是禁止或限制使用,均有良效。最后,社会要有鲜明的舆论导向。谨防手机依赖,提倡中小学生不在学校使用手机,对学校在不违背法律的前提下采取的各种措施保持必要的宽容。学校不是管不了学生,而是往往顶不住社会舆论以及由此而来的行政压力。因此,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养成良好的网络素养,全社会要有共识。在文化自律缺失的情况下,师长的约束是有效和必须的。
(作者系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