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文:大医精诚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张学文喜欢下乡到群众中去。他曾不畏艰险多次深入兴平、户县、周至等出血热疫区防病治病。今年暑期,80岁高龄的他还利用周末去陕西长武县进行义诊。除定期在研究所和两所附属医院出门诊外,张学文现在仍常常受邀在院内外会诊。全国各地慕名来看病的人络绎不绝,他常常每天要连续坐诊六七个小时,经常是一坐两三个小时动都不动,连水都顾不上喝。
从医60余载,张学文始终坚持医德是行医之本,带徒弟教学生,总是强调医德先行。现如今医患关系紧张,他觉得多少与医生态度有些关系。“医生态度好,认真,医术差点也能得到病人谅解。本事不大脾气不小,肯定不行!”
性情耿直的他毫不掩饰对一些医院片面追逐经济效益的异议和对个别医生收受红包、拿回扣现象的反感。他说:“一个人做生意挣不来钱是没本事,但当医生如果成天想着挣钱,就缺德了。医院决不能拿经济收益来衡量医生的好坏,否则就走歪路了。”
济世活人
“医生要敢于治病,善于辨病,全心全意、尽心尽力对待病人。”
在很多人眼中,中医更多以治疗慢性病、养生调理见长,很多急重症患者都是被西医判了“死刑”,感觉没希望了才找中医碰碰运气。
“中医不是慢郎中。”在业界有“中医急症高手”美誉的张学文认为,纵观我国古今疾病的防治,中医在急症上的治疗优势功不可没。中医不仅能治急症,而且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发展前景。
多年来,张学文潜心内科急症的研究和探索,特别在中风、高热、昏迷、中毒等的机理探讨和治法方药研究中,积累和总结出一整套疗效卓著、方案成熟的治病策略和方法。而他妙手治愈各种疑难怪病,甚至让生命垂危的病人起死回生的典型病例,被人们津津乐道,广为流传。
1977年,张学文被派往岐山县高店镇办学。当天傍晚大家一起散步时,惊讶地发现所在地段医院抢救室外放着一口棺材,进去一打听,原来是一名村妇喝了农药“敌敌畏”,医院抢救了一天仍未脱离危险,吩咐家人准备后事。“我来看看!”张学文立即上前诊疗,果断采用自创中药“绿豆甘草解毒汤”为病人洗胃、鼻饲、灌肠。“患者属于热毒伤阴证型者,此方可以排泄毒素,保护阴液。”在张学文等人的全力抢救下,一只脚已踏进鬼门关的患者,病情竟然在第二天奇迹般好转,10天后痊愈出院。张学文一时名声大振。
1999年5月的一天,一个面色青黑,骨瘦如柴,腹大如鼓的患者被抬进张学文的诊室,等候就诊的病人吓得纷纷“逃离”。家属眼泪汪汪地说,患者在西安某大医院被诊断为“急性黄疸型重症肝炎”,住院治疗了40多天,病情日渐加重,医院已让准备后事了。
“他是患了中医上叫做‘女痨癉’的一种少见疾病,属于黄疸病的一种。”仔细诊断后,张学文说,辨证属于肾气亏虚,血瘀疸阻,遂采用“益肾、活血、退疸”法治疗。让人难以置信的是,病人服药3天就有了效果,7天后病情明显减轻,两人搀扶就能下床慢慢行走。两个月后临床痊愈。喜出望外的病人和家属逢人就夸张学文“神医”。十几年后,这位患者特意来找张学文看高血压,说他的肝病再没复发过。
暑热炎炎,人们穿短袖短裤都汗流浃背,陕西中医学院门口却来了一位身穿棉衣棉裤、戴着皮帽手套的“怪人”。原来他患了一种三伏天也怕冷的怪病,多方求医问药都没见好。因为怕冷,他已经10多年没有出过门了。经多方打听,他抱着最后的希望来找张学文。张学文诊断之后,认为是体内虚寒所积而形成淤结所致,遂采用“温阳活血”的方法进行治疗,坚持服用一年后,病人欢天喜地地扔掉穿了10多年的棉衣棉裤、皮帽手套。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一个病人在切除脾脏后的60天内,在大医院花了57万元都控制不住病情,吃了他开的10余剂中药后,奇迹般地起死回生;他用中药内服外敷法成功抢救过出血热急性肾衰无尿患者;运用中医药辨证救治高热惊厥、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等急症患者,效果显著……
从医60余年,张学文这样从死神手上抢夺回来的生命数以百计,治愈的疑难病症成千上万。据初步统计,其中有案可稽、值得总结整理的病种就多达12大类、百余种。
张学文说:“做医生的不可能把所有的病都治好,每年都会碰到一二十个疑难杂症,但医生要敢于治病,善于辨病,全心全意、尽心尽力对待病人!”
薪火相传
“打造中医名家,需要院校培养的‘大锅饭’加师徒传承的‘小锅炒’。”
“治学严谨,精益求精,传授医术不厌其烦。对学生不但有学术要求,对为人品行要求更高。同时,他率先垂范,实为楷模。师从导师多年,受益匪浅。”张学文的学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教授姜良铎这样评价恩师。
在中医教学上,张学文十分注重中医典籍和临床经验的结合。出血热曾是陕西的一种多发危重病,患者在少尿期和休克期极易死亡。张学文多次去疫区治病防病。在给学生们讲解温病学中卫气营血辨证之时,他特别以出血热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临床实例,旁征博引叶天士、吴又可、余师愚、喻嘉言等温病大家的有关论述,以及江苏、江西、湖南、浙江等地现代名家的相关见解,学生们很容易就理解、记牢了。
“五十不止身无病,数内有止皆知定。”张学文边为患者诊脉,边告诉学生,从脉搏跳动的快慢、强弱以及有无间歇,可以判断患者病情的轻重。他把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心得体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老师的点拨往往让我们茅塞顿开,受益终身。哪些病自己看了觉得效果好,哪些效果不好,要总结一下看哪种方法治疗这种病和这类病更好,他连这些都会和我们交流。”一位研究生感动地说。
“中医教育必须突出中医特色,按照中医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培养人才,不能套用西医的教学模式。”作为陕西中医学院原院长、首届培养学术经验继承人的名老中医药专家,张学文对人才培养有自己的心得。中医之所以临床疗效显著,深厚的理论功底是基础。中医学院的学生必须熟读经典、勤做临床,善于吸纳其他医学优势。临床中医要依据中医理论选方用药,不能单纯凭借西医药理研究结果来堆砌中药。
“当前,中医药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比任何时期都更为紧迫,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培养中医名家,打造中医药一流品牌。”在今年举行的第四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上,张学文提出,打造中医名家需要“大锅饭”加“小锅炒”。他认为,中医院校的培养是“大锅饭”,师徒传承等形式则是“小锅炒”。中医药是我国传统瑰宝,传统的“师带徒”传承方式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要重视经验传承,促使新一代名医脱颖而出。
张学文的学术思想和医风医术深深影响着他的学生们。“张老师反对单纯搞科研,认为科研必须立足于临床,为临床服务,必须解决常见病、重病和疑难病问题,这样的研究才对别人有帮助,推广出去才能让中医更好服务患者。”对此,张学文学术思想继承人、陕西中医学院心脑血管研究所副所长王永刚深以为是。
执教50余载,聆听过张学文教诲的学子不计其数,他手把手精心培养的弟子百余名,遍及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很多学生已成为享誉全国、闻名海外的高级中医药专家。
“俗话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对晚辈后学的赞许,更是对他们的期望。”提及高徒爱生,张学文一脸骄傲。“他们对现代医学懂得很多,我经常要向他们学习。几十年教学相长,彼此都收益很多。”
因在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传承、梯队建设等方面的贡献,张学文先后荣获“培养中医药人才贡献奖”、“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和“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优秀指导老师”称号。
“把多年的诊疗经验和心得体会传给学生,这是我现在最喜欢也是感到很有乐趣的一项工作。”张学文说。除了在医院和研究所坐诊、带博士生和徒弟外,耄耋之年的张学文还经常不辞辛苦奔赴国内外各地讲学带徒,为弘扬和发展祖国的中医药事业四处奔走。首届30位国医大师中,如今还活跃在中医药前沿的算上他不过二三人。
采访结束时,记者看到桌上有张学文的一张手书:“耿直为人,认真做事,实事求是,是我做人的原则;治病救人,培养学生,是我日常的工作;继承发扬、整理创新祖国医学,是我终生奋斗的目标。”顺着质朴工整的笔迹,一位国医大师一生治学行医的心声流泻而出,如同他的为人,于简单朴素中闪耀着动人的魅力,让人心生敬仰。
张学文小档案
张学文,1935年生于陕西汉中,先后担任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主任,陕西中医学院医疗系主任、副院长、院长等。首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指导老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009年,被评为首届国医大师。同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成就奖。其成就和事迹分别被载入英国剑桥“世界名人传记中心”、美国《世界名人大辞典》、《世界知识分子名人录》以及《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当代世界传统医学杰出人物》等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