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电影和互联网相遇
■本报记者 齐林泉 实习生 余灵
2014年10月25日,中国电影博物馆一年一度的电影学术活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趋势研讨”在京举办,本次活动主题为“‘网生代’与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艺家评论协会副主席尹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周星,乐视影业CEO张昭等知名影视专家,紧扣当下行业趋势和产业环境,探讨了在互联网时代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特征与思路,提出网络新生代电影人在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新阶段,应该结合我们自身的文化之根、文化之源,创作出优秀的电影作品,使电影的文化影响力成为我们民族自身的凝聚力。
中国文艺家评论协会副主席尹鸿
中国电影的发展现状和“网生代”
中国电影处在一个快速扩张的阶段。从全球电影市场的整体状况来讲,北美电影市场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电影市场,但是这个市场连续十年规模几乎没有扩增。这就意味着美国电影现在的主战场一定在美国本土之外,而与此同时,中国观众数量正增长200%,这远远高于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意味着我们有了新的市场、观众和票房态势:一是二、三线城市的市场规模越来越大;二是14岁到24岁的低龄电影观众大量出现,暑期档成为电影票房的高峰期;三是出现了大量的合家欢观众,如今年春节档期的两部奇特的电影《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和《爸爸去哪儿》,创造了合家欢电影的票房纪录;四是电视化的观影习惯。从《失恋33天》开始,像电视剧一样的电影很容易获得高票房,不需要很大的制作,也不需要奇观的视觉体验。这源于市场规模的扩大。
在这一情况下,我们需要对网生代做一些阐释。“网生代”这个概念的提出,跟过去的电影划代有非常大的区别。过去我们是按时间划代,第五代导演、第六代导演,但是网生代是以空间划代。这个现象有四个层面:网生的电影产品、网生的观众、网生的电影导演和网生的电影企业,共同构成了“网生代”的概念。
“网生代”的出现,引发了这个产业的改变:一是产品的网民化;二是电影生产的网络化,即通过大数据判断观众在什么地方关心什么,由此对电影进行设计和生产;三是营销的社交化。现在的电影跟前几年不太一样,之前靠铺天盖地的宣传,能使口碑很差的电影获得非常好的票房,但现在相反,必须在网络形成口碑,电影才能被认可。口碑决定成败,这就是社交媒体带来的新变化。
当“网生代”的观众成为决定电影市场权力支配者时,我们要防止因过度娱乐而走向低俗的几种偏向,比如伦理虚无主义。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社会规制相比成年人要多。他们一无所有,因此容易产生叛逆和虚无主义情绪。如果影像对此不能净化或使之得到疏导,而是去放大它,则是很可怕的事。文化是一个生态,一部电影或许没有力量马上改变一个人,但多部这样的电影可能就会改变一群人。
总体说来,首先,娱乐无罪,但是要无害的娱乐。食品没有添加剂不好吃,但如果娱乐添加剂过重,人的精神一定会受害。其次,我们依然要呼吁对电影进行分级管理。分级不是为了拍三级片,而是为了更正确地引导观众选择电影。再其次,做文化的人要有担当,尽管文化要关注市场、考虑娱乐元素,但还是要有底线。绿色票房是底线,文化担当是责任。即便好莱坞,也从来都认为,电影是商业也是美学,是可以销售的美学,同时也是有美学的商品。中国电影需要站着挣钱,否则,好莱坞将来打倒我们的,就不仅仅是技术奇观,还有更重要的文化优越。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周星
网络时代的电影品质与票房
电影进入网络时代后,电影票房高涨,但电影票房的获取不能唯市场化。首先,网络时代的确定性在于改变观众观看的行为方式,进而改变观念。对不同岁数的人来说,平时打开电视机现在已经是件奢侈的事,但电脑、手机的使用却不同,据2014年数据统计,人们每周花费在网络上的时间在不断增长,意味着人们和网络的关系日渐亲密。
毫无疑问,互联网已经成为有利于影像生存、发展和传播的利器,而移动媒体的到来,又进一步改变了世界的传播景观,数字成为全产业未来发展的驱动力和不可或缺的能量。所以,下一个“金矿”将在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改变着人类的审美和认知世界的方式。网络世界绝对不可忽略,它影响到了电影,在“前网络时代”或“浅网络时代”,电影是胶片时代产物,依赖影院放映,注重单一性观众的影院感觉创造,观看者不管是民工、集体包场者、谈恋爱者、艺术趣味观众等,都显得单一明确。对于学者,判断电影的标准也容易辨别,因为内容、故事、审美、美学观念可以占主体。然而现在时代变了,依赖过去审美体系的电影专家,曾经可以说出一二三四,但是现在说不出什么了。网络时代改变了许多,这个改变是全方位改变,从创作的投融资,到策划、宣发、内容、路演、确定档期、放映形式等,都嵌入到了互联网。所以,受众的素养越来越和互联网直接相关。
网络时代改变了电影品质与票房的关系。首先应明确,电影虽然在GDP中占比不大,但是文化含量很大,它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国家必须重视。但随着电影越来越和网络相关,国家就必须重视网络。互联网时代的电影品质应该有所变化,因为它不再是遵循传统规则的审美范式,而是在互联网传播里的精神操守,是电影的情感、思想和现代人精神世界的共同互动。
关于电影品质、电影票房和互联网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一是策划。大数据对电影的影响很大。电影《黄金时代》利用大数据的各种研究成果并都到位了,可票房却不好,这说明商业时代用大数据是有效的,但是对于艺术化的电影却未必有效。在大市场走向中,换一个视野去看电影,未必一定需要拿市场获利与否作为决定标准,这也是完善电影市场的需要。由此,也可以说,低票房既是不幸,也是有幸,它告知人们,电影创作还未必有一律的途径,众说纷纭未必是坏事。
二是粉丝。粉丝是一种对于钟爱的人和事物的群聚现象,包含传统的明星崇拜、爱屋及乌的极端维护乃至牺牲精神、相互影响的人际情感传染,以及依赖网络而互相鼓励增长维持效力的现象。网络产生的粉丝改变了电影,这点必须重视。粉丝是一种注意力经济,是时代图像眼球关注、情感迎合心理和小时代的大众网络现象。互联网推高粉丝是因为传播迅捷构成粉丝呼应力。关于粉丝和电影内容之间的正反向关系的确需要研究。
总体而言,审美方式的基因还在,但传输方式、接受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就是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审美变化。例如,人们越来越多地在移动互联网上观看需要的影像,微电影随之兴起,它“短快平”的表现方式,远比十年前的选秀带来的颠覆更大。但互联网时代的电影始终要绿色,要干净,把握这层关系,我们才能把握电影。
乐视影业CEO张昭
互联网时代电影产业升级
互联网到底是什么行业呢?互联网是思想行业。思想的力量在改变着人类的历史。这一行业的价值呈现的方式是颠覆——颠覆别人,颠覆自己,这就是思想和知识的魅力。互联网和任何一个行业包括电影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其实就是思想力和技术结合在一起,对这一行业进行颠覆。
互联网行业对电影行业的颠覆到底在哪儿?首先是商业模式变为直接面对用户,这也是它对所有制造业最为关键的一点。其次在内容上是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任何一个大导演、大编剧、大老板、大的投资人,其实大家都是在为消费者、为观众服务。也就是说所有的人都是在做服务,在为消费者提供精神产品。
再其次是改变了传统媒体宣传方式成为市场营销。网络的一代,是互动的一代,今天的主力消费观众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不仅要互动,而且要线上线下同时互动。
最后是对于发行的颠覆。为了满足很多人在不同生活场景观影的需求,发行就变成了从影院或电视台放映,转向五屏联动:手机屏、IPAD、个人电脑屏幕、智能电视、电影院。
还有最重要一点,是观众变成了用户。所谓用户,在这里就是互动的、有数据的观众,要用互动的方式问他们,想在哪儿看,怎么看。高级一点就是会员,即需要对其提供特殊服务的用户。也就是说,会员提出个性化要求,需要被随时满足。这在其他很多行业都已经开始了。
所以要认清,在互联网时代的电影产业,是一个大众的文化消费行业。互联网是思想的行业,对于电影产业的颠覆,是来自于我们的思想,以及我们思想背后的人文精神。当技术、艺术和媒介相结合,就会诞生巨大的民族文化复兴力量。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