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于大气 信达天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1-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校训

    推行工程教育改革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服务中国气象行业

    服务四川信息产业

    服务国家统计事业

    服务国防现代化

    学生参加全国电子设计大赛获一等奖

    在西部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四川省成都市,坐落着一所行业背景深厚、优势学科与地方产业发展高度契合、四川省重点发展的高等院校——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该校始建于1951年,1978年升格为本科,2000年划转为四川省属高校,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经过63年的艰苦创业,该校已成为四川信息产业、中国气象事业、国家统计事业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也对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现在,关键是把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为此,高等院校要走在教育改革前列,当好教育改革排头兵。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赖廷谦表示,新时期,学院将秉承“成于大气,信达天下”的校训精神,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大力实施“以人为本、融合开放、服务行业、服务地方”的发展战略,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开放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信息工程大学,为国家战略和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以人才培养为根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在近两届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申报的教学成果获奖率位居省属高校前列。2013年更是获得了“13项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5项一等奖”的佳绩。

    今年9月,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传来喜讯:该校《西部地方院校工程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和《基于“三个紧密结合+全面素质教育”的地方高校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两项成果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积极应对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国际国内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趋势,统观大局、兼收并蓄,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从教育观念、目标、内容、方法、运行模式到管理机制进行全面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统筹规划,构建教育教学改革新体系。近年来,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借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美、欧高校提出的CDIO国际工程教育理念,创新性地构建“以专业建设为主线,以工程教育改革为重点,全面推进教育教学一体化改革”的新体系,系统性地强化学校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和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重新整合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统筹考虑不同部门、不同教学环节、不同课程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将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各种工作统一到专业平台上,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了教育教学改革新体系。

    质量为重,建立专业内涵建设评估与促进机制。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出台了《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专业建设指南》,从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建设等方面对专业建设进行了全方位规划与引导,并将《指南》作为评价标准,建立了校内每四年一次的专业评估制度,完成了对全校所有本科专业定位和建设情况的两轮深入论证与评估,并在全国率先将第三方对本科毕业生的跟踪调研结果用于引导专业的内涵发展。

    明确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坚持“育人为本,能力为重,崇尚创新,追求卓越”的人才培养理念,注重知识和理解、技能和能力、判断和态度的提升,制定了涵盖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标准;设计了“项目(问题)驱动、分层分类、级联递进”的课程新体系;实施了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多元化改革;搭建了课内课外结合的科技创新教育四平台(学术讲座、科研项目、学科竞赛和社团基地);实现了能力指标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共计上千门课程中的系统化分解和进阶式衔接培养;形成了“以学科专业为基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实际应用为背景”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注重能力,大力推进工程教育改革。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以CDIO能力大纲、“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通用标准和ABET的EC-2000等为基准,大力推进“培养标准—课程体系—教学方法—配套教材—工程环境—保障制度”的一体化工程教育改革,并通过“分解标准、优化基础、整合课程、贯穿项目、改革方法、多元评价”逐层抓好落实。

    注重创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创新实践能力。近5年,该校学生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立项37项、省级立项50项。该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等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国家奖励168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该校连续五届获全国4-7名、地方高校之首的好成绩。

    能力与品德,须臾不可分离;成才与成人,时刻相辅相成。“成于大气”寓意深刻,除了蕴含学校创办起源,还寓示办学、做人、做事成就于大气精神和大气品质,培养成信学子具备宽广的胸襟、豁达的心境、积极的态度、博大的爱心和厚重的责任担当。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以蒙祖海为代表的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志愿者,积极投身抗震救灾志愿工作,成为抗震救灾队伍的中坚力量。在当年10月举行的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蒙祖海作为全国仅有的一名大学生志愿者受到表彰,并被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称号。

    蒙祖海只是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的一个缩影。国家教育部门有关领导到该校视察时指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开展的教育教学一体化改革有效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该校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在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等第三方评价机构对高校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中,该校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连续三年位居四川省前列。

    以优势学科为依托,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科学研究是现代大学的重要职能,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高等院校要“以重大实际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应用研究”。作为一所以信息学科和大气学科为重点,以学科交叉为特色,工学、理学、管理学为主要学科门类,多学科协调融合发展的多科性大学,长期以来,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矢志不渝地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四川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以优势学科为依托,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成效显著。

    党的十八大对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提出了加快气象科技创新的明确要求,作为一所具有深厚气象行业背景的四川省政府部门和中国气象部门共建高校,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在大气科学领域的研究覆盖了大气探测技术与装备、大气科学理论与应用、现代气象服务与气象业务全流程。学校在大气科学与电子信息技术等学科交叉融合方面的研究和技术应用,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气象部门领导来学校检查指导工作时说,中国新一代天气雷达的核心技术在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开展了包括气象雷达在内的大气探测技术与装备研究。80年代末,在国内率先突破常规天气雷达地物杂波抑制技术难关,成功研制出“气象雷达数字化系统”,获中国气象部门科技进步奖。90年代初,研制出“X波段小型数字雷达系统(XDR-WRDPS)”,该系统具有便于移动、识别天气目标特征准确等特点,其升级换代产品“XDPR双极化天气雷达系统”,还能较准确测量降水量,该系列产品3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美国气象雷达专家Dusan S.Zrnic(杜森·热尼克)给予高度评价,他说:“中国人把双极化技术应用于天气雷达,并实现业务观测,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

    近5年,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承担了气象领域国家“973”子项目、国家“863”子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科研项目4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