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 开创教师培训事业新天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1-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我们建立了训前的项目调研制度,项目策划制度;训中的项目组全程跟班制度,学员自我管理制度,适时反馈制度;训后的绩效测评制度、资料结集制度和训后跟踪制度。每一项制度,都有明确的操作要点,确保了工作精准、到位。比如学员反馈制度,是通过《研修日志》、《培训反刍与行动计划》促进学院对培训的过程管理和效果监控,同时强化对学员的自我管理。

    4.精彩展示,延伸培训效果。每次培训班结业,都要组织学习成果汇报会。全体学员共同参加,汇报学习成果,总结学习经验。每类大型培训结业,师训处都要召开培训总结交流会,提炼经验,研讨问题。同时将参培的具体情况通过电子邮件、文本形式全面反馈给各区县教育部门及市直各送培单位。每项培训结束后,师训处都会对各项目提供的过程性资料、尤其是特色材料进行统整、提炼,编印成册。

    为了实现培训效果延伸,学院将培训项目的成果展示与送教下乡、送训下乡活动合并进行,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四个学段,组织优秀学员到农村、偏远学校送教,通过专题讲座、示范教学、专家评课,向一线教师汇报展示培训成果,进一步延伸培训效果。

    长沙教育学院每个师训项目都按照以上的基本操作流程组织实施,充分放大每个项目“再培训”功能,确保了培训的“高水平、严管理、好形象、优效果”。

    项目驱动,催生教师培训工作特色与创新

    通过院长的介绍,我们大致了解到,长沙教育学院的培训基本上通过项目组织来实施,通过项目驱动,催生培训工作的特色和创新。

    长沙教育学院的培训到底有何特色?我们想到剖析一个具体的培训项目。

    2011年7月20日上午,省培项目计划初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结业典礼上,出现了让出席典礼的嘉宾意想不到的一幕:全体学员自发起立,以长达30秒钟的敬礼来表达他们对学院领导、项目组成员服务态度与服务质量的感谢。6位代表小组汇报学习收获的学员在谈及培训体悟与情感触动时都眼里噙满热泪。

    这一成功的取得,得益于项目组的不懈努力。

    项目小组,是在学院领导下的专业培训小组,每个项目设置有首席专家、项目执行人、专业培训服务团队。首席学科专家是项目的总负责人,负责整个项目的策划、组织、实施和考评。团队下设班主任、项目秘书、技术服务人员,各司其责。继2011年以来,通过项目制,学院成功地承担了初中语文、中小学安全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等省培和国培计划的培训任务,学院成为了优秀的省培和国培项目培训基地。

    项目组的运行,最大的好处在于可以集全院之力,聚合优势力量,组成专业团队,使培训的专业性得到充分的保证。

    我们查看了2011年初中语文省培项目的课程表,在十天的培训学习中,项目组按照培训实施方案,共聘请了11位主讲专家与名师,其中高校专家3人,研训专家3人,一线名优教师5人,他们中省内专家8人,省外专家3人;共安排了11堂参与式专题讲座,4堂名师示范课的现场观摩与评课研讨,1次破冰活动,2次学员“工作坊”活动,1次文化考察活动,1次学习成果汇报展示活动。在专题讲座与名师示范课观摩研讨中,学员参与讨论发言256人次;两次小组研讨中全体学员有发言记载;此外,还有各种场合的非正式交流,学员本身成为本次培训中重要的生成性资源。

    剖析语文项目组的课程和组织实施过程,翻看学院提供的其他培训资料,走访学院的师训管理者,我们发现学院的培训有三个明显的特色:

    1.学院的各类培训整体设计,奠定了立体型、多模式、开放化的工作格局。学院依据培训对象的不同类型,依据不同的学段、学科及岗位性质,教师所在工作区域以及工作学校的不同层次、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设计不同的培训项目,开展不同形式的培训,构建不同的培训模式,实现了由传统的封闭型、单一型向开放型、多元型转变。以校本研训骨干教师的培训为例:2010年4月,学院开展了长沙市农村学校校本研训骨干培训;2012年4月,学院组织实施了长沙市校本研训示范校骨干引领者高级研修;2013年5月,学院组织了长沙市校本研训示范校骨干引领者跟进式提升培训。

    从2010年到2013年,四年的时间,肖万祥院长作为首席专家,集中学院10多名校本研训的专家担任指导教师,对培训学员进行全程、全方位跟踪指导。四年中,3次集中培训,每一次培训的主题虽然都聚焦在校本研训,但各有侧重。如2010年的重点是“校本研训与学校课程改革”,2012年的重点是“课堂观察与课例研修”,2013年的重点是“铸就学校校本研训新特色”。像这样,同一类型的项目通过整体设计,培训不断走向深入。

    2.学院牢固树立“培训即服务”的基本理念,加强训后跟踪,拓展了培训的基本职能。学院将培训定位于服务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服务于教师的专业发展,集中培训与训后跟踪一体设计,紧密结合,提升了培训效果,实现了教师培训与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目标完全对接。特别是,在骨干教师培训中,设置了岗位实践和训后跟踪指导环节,让学员将培训所学能够有效地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学用结合,学思结合,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产生了持续的推进力。以2013年全市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研修班的培训为例:4月12日—15日,三天的集中培训后,从4月15日—12月20日,40名学员以课堂观察与课例研修为主题,围绕“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策略”的研究主题,分别研究“初一学生适应心理调节”、“初二学生逆反心理调适”、“初三学生考试焦虑调节”等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热点问题,在8个月的时间里,学员分成4个研修小组,深入15所学校,集中研究18堂研修课,形成4个课例研究报告,80多篇研究论文和教学设计。这次培训,有效地实现了长沙市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校联动、区域推动,整体提升了全市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为全市校本研训组织、实施和培训提供了成功的案例。

    3.学院坚持以研促训,研训一体,提升培训品位,形成了特色品牌。学院根据教师培训的实际需要,针对教师培训中的新问题,确立了不同的研究课题,以师训学科责任人为课题的主持人、主要研究成员,把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变成促进教师主动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过程,使研究成为了学院师训组织、管理者的常态。教师研究的成果,从培训中来,反过来运用于培训,有效地提升了培训质量。

    我们打开《区域性推进校本研训,提升培训效率的研究》课题档案。这个课题以长沙市校本研训的组织、管理和实施模式为研究内容,在研究实施过程中,学院的全体学科责任人共同参与,研究制定了长沙市校本研训示范校评估验收标准,写出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学院的多名指导专家先后参与4批全市校本研训示范校的评估验收,深入到全市86所中小学校本研训示范校进行研究和指导,对全市校本研训的现状了解更加真切,培训的针对性也不断提升。

    在教育学院,全院教师投身研究,成为了一种风尚和习惯。近五年来,全院共出版各类专著、编著40部,在省级以上立项、获奖和正在研究的课题19个,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论文、作品180多篇。学院设立的年度教育科研成果奖,每年至少有30位以上的教师作品获奖。

    推进“四大工程”,实现教师培训现代化

    教师群体是非常需要终身学习的群体,教师培训的本质应该是有效支持和促进教师的终身学习。长沙教育学院能够顺利承担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国培项目,充分表明学院的培训者与时俱进,从手段、目的和方式上适应培训现代化的要求,实现了教师培训的现代化。

    故事一:金井中学与原野工程

    金井中学地处长沙县偏远的金井镇,全校20个教学班,71位教师,是一所农村薄弱学校。长沙县教育部门领导对学校高度关心,想从提升教师素质,推进教学改革方面有所作为。受教育部门领导和学校的邀请,2013年3月开始,由唐海川副教授、陶伏平副教授等5位教师组成的专家小组,每个月花两天专门的时间,深入学校,参与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的研讨,帮助学校完善和推广导学案,开展课例研修。一年之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师们上课更轻松了。学校熊校长特意跑到教育学院,希望肖院长把这个团队留在学校长期跟进指导。

    “原野工程”,目的在于促进城乡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初步解决城乡教师资源配置不均的现状,着力点是解决“三常”问题,即教学常规、课堂教学常法、校本研训常态。从2013年至今,学院在长沙县、望城县、浏阳市、宁乡县共四个县市区中,已经选择6个乡镇,6所农村偏远中学,通过送训到校、系统施培、校校联动,按“确定主题、教学示范、系统研讨、跟进施培”的要求,开展了一系列培训和教研活动,提升了这些乡镇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为农村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故事二:“哈哈一笑生”与“孵化工程”

    在师训处,我们打开师训处冯辉梅主任的工作电脑,启动QQ程序,牵手语文、校本研训共同体、高中骨干教师共同体、长沙班主任之家、长沙教师培训团队、长沙微课等20多个QQ群在不停地闪烁。我们随意打开一个群,群里注册的成员都有几十人,多的达到200多人,群成员都是曾经参加培训的学员。培训时,学员成立学习小组,培训后,仍然在群里开展研讨。我们进入了一个名叫“宁乡课改联合体”讨论群组,“我们不是培养考试的工具,是在培养新时代的公民”的个性签名十分醒目。这个讨论群组的群主“哈哈一笑生”名叫黄跃军,宁乡城郊中学的校长,2009年长沙市校本研训骨干研修班的学员。当年的培训结束后,他把培训所学灵活运用,在学校里开展实验,逐步推广,联合全县的相关学校,成立“宁乡课改联合体”,带动了整个宁乡的课程改革。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