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干“语文的事儿”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2-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张惠娟

    为纠正中小学语文过分强调人文性的偏向,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提出“寓人文性于工具性之中”,强调“培养学生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的基本任务”。为了解决“用什么教”、“怎么教”的问题,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小学的语文老师在语文专家的指导下,历经3年的研究与实践,开展语文教学变革。今年新学年伊始,崭新的《玉泉语文》代替了统编教材,亮相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小学的课堂。

    “我们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喜欢母语,能够轻松地学好语文;同时,每一个普通的语文教师借助教材都能够形成结构化的语文课程内容。”玉泉小学语文学术委员会主任张爱平道出了编写《玉泉语文》的初衷。

    “我们目前的语文教材,是以人文性为主线编排单元,而语文的工具性序列结构缺失,这有点让老师们‘雾里看花、水中捞月’。特别是对一些没有经历过‘大纲’时代的青年教师,更是一头雾水。”玉泉小学校长高峰坦言,新版《语文课程标准》虽然对教学内容确定了总目标和年段目标,但是对学年目标、学期目标以及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等具体目标表述得比较模糊,对于“教什么”、“怎么教”也没有提供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3年前,玉泉小学的语文老师就开始了实验和研究,并提出“双线主题统合教学”的方法,摒弃了传统、线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寻找“教师简单教、学生简单学、语文素养厚”的路径。三年磨一剑,在国家课程校本化过程中,《玉泉语文》终于出炉。

    “在一个单元中,我们首先提供‘教’的文本,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领学生完成‘学’什么、怎么‘学’的工具性教学目标;然后提供‘学’的文本,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学生们或‘独学’,或‘同伴学’,或‘群学’,进一步领悟、深化对工具性教学目标的学习;最后提供‘用’的文本,通过对学生使用工具性教学,进一步让其感悟到工具性的应用,并逐步迁移到阅读理解、加工信息和文字表达上来,形成语文素养。”据高峰介绍,《玉泉语文》以国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工具性为单元主题,匹配“教、学、用”3个课堂环节使用的文本,通过“课程—目标—文本—教学—学生”这样一条内部逻辑的主线,让语文回归到学科的本质属性上来。

    在选材上,《玉泉语文》以北师大版为主体,综合了人教版、苏教版、科教版等语文教材中的好文章,并重新编排。这样,既保证了选材的政治性,又保证了选材的认知科学性,还保证了区域教学的连续性。

    “有了课本的抓手,老师们就会明白,语文课堂是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参与《玉泉语文》编写的学校教学副校长尚玉红说。

    “在这里,语文教学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我们希望看到的语文课堂,就是这个样子。”北京资深语文教学专家黄毅如此评价玉泉小学的语文课堂。他认为玉泉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抓住了根本,让语文教学回归自己的“家”——语文必须干“语文的事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