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有思考的教书生活
实现工作室 供图
2013年11月18日,本版刊登了朱永通先生《教师,何以在阅读中生存》一文,作为曾经的中学教师、小学校长、专业教育研究者,他在文中对现在的教师为什么不读书、现代教师为什么需要读书、现代教师怎么读书三个问题进行发问,为教师阅读问题提供了追本溯源的思考角度。一年后的今天,他再次以追问的姿态思考教师读书的问题。教师读书是个老问题,但只要思考不止步,更多教师过上与思想为伴的教书生活就不是乌托邦。——编者
■人既然生而有惑,就要有成长意识,力求想明白。读书当然是一条不错的成长路径,恰如流沙河先生所云:“读书如秉烛,固不能照亮每个角落,但总比摸黑好。”
■作为现代教师,应有读者意识,一是读懂我们所处的时代。二是读懂我们身边的人。
■人生有限,书籍无限,读书贵有问题意识。一则所读之书,无论名家佳构,还是学科专著,应有怀疑精神,不盲从权威的声音;二则带着问题去找书读,为自己的研究或思考做前期的准备。
■朱永通
成长意识: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三四年前的一个周末,特级教师朋友M到我家泡茶聊天。M一进门,就被堆得到处都是的书吓着了,他夸张地大呼小叫:“天呀,这么多书!老兄你看得完吗?”我笑而不答。M接着说:“你即使都看了,记得住吗?我要是像你这样,早成书呆子了,还评什么特级教师。”这回轮到我惊讶了:原来特级教师是“评”出来的,不是读出来的。我满心不是滋味,看着他问:“你上午吃了吗?”他答:“吃了。”我说:“从中午开始,你不用吃饭了。”他一脸莫名其妙。我继续说:“晚上也不用吃,总之从现在开始,你都不用吃饭了,你看,你吃那么多饭,都留在肚子了吗?”M恍然大悟,哈哈大笑。
此事过后,我一直在诘问自己:我为什么读书?教师为什么需要读书?难道仅仅是类似于娱乐的一种爱好?这些问题困扰我许久,直到遇到另一件事情后,才彻底明白。
一次聚会,一位当政协委员的朋友给我们分享他的提案:中小学,尤其是幼儿园,务必增加男教师数量,否则男孩子女性化的倾向将越来越严重,不利于社会发展。看着朋友激动的样子,我沉默不语,虽然直觉告诉我,这个问题没那么简单。
我翻阅很多资料后发现,关于这个问题,许多专家、学者也一直在关注、呼吁:中小学,尤其是幼儿园,“教师性别生态失衡,若不进行有效扭转,势必受到教育规律的惩罚”。(《增加男教师:我们必须行动》,潘健/《人民教育》2013年第20期)“事实上,在中小学,尤其是幼儿园,男女教师比例失衡,是一个全球性问题,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意大利、韩国等国存在同样情况。”(《男教师,全球告急》,胡乐乐/《上海教育》2006年第1期)
一面是专家学者忧心忡忡的呼吁,一面是这种情况在全球的普遍存在。“存在,就是合理的”(黑格尔语),我的直觉或许是据此作出的反应。直觉不可靠,于是我找来大量生物学、心理学的书。一番猛“啃”后,终于想明白了这种情况存在的学理依据。
先说生物学上的理据。郑也夫先生在《神似祖先》一书的《有性繁殖与婚配制度》一章中提到生物界的“性别之争”时,曾就异性双方在生育问题上的不同特征作了详细介绍。从投入成本的多寡看,什么是雄性?什么是雌性?二者的定义是,双方各拿出一部分东西参与生育,谁拿出来的大谁就是雌性,谁拿出的小谁就是雄性。比如人类卵子的个头大概是单个精子的一百万倍,可见在制造一个婴儿中,雌性的付出大。从产出上看,就人类而言,雌性一生生育20次就是高限了。如此高产要求非常稳定的、健康的身体,并且不能有闪失,不能有间隔。当然,因为有多胞胎,子女的个数与生育次数不尽相同。世界上最高纪录是一个女子每次生育均是三胞胎,共生69个。但是一般而言女性生育的数量与男性比,毕竟差远了。男性最高纪录高达867个,是摩洛哥一个国王,他的儿子就有525个。从机会上看,假如两个性伙伴都很冷酷,生育出一个孩子,都不愿意看管,那么如果真的牺牲了孩子,雄性吃亏较小,因为雄性的机会还很多。而雌性牺牲了一个,就牺牲了全部子女的几分之一。从交配到生育,雌性的付出较大,所以“母亲更难下狠心推卸产卵或产后哺育的责任”(戴蒙德语)。
郑先生从进化生物学中开拓思路:直到人类这里,还是雌性哺育后代负的责任更多一些,因为在生理特征上,人类有与动物一以贯之的因素。我们可在郑也夫先生的思路上再往前一步:母爱是一种天性,尤其在孩子幼小的阶段,母亲对孩子的职责几乎是一种本能,所以,在幼儿园以及小学的中低年级,全球的学校不约而同倾向于选择女教师,正如有人所说:“教育是母性的。”
再说心理学上的理据。幼儿对母亲的依赖与依恋是一种生命本能。依赖,是指幼儿在生理需求上离不开母亲精心的照顾;依恋则是在依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情感、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发现,从人一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看,一个人若在童年期过早地失去对“母性”的依恋,容易有终身的社会情感缺陷。所以,孩子在精神发育的胚胎期,即心理依恋期尚未“断奶”时,尤其需要女教师母亲般的似水柔情来滋润。
问题是,今天的学校教育,一则过度追求分数,导致急功近利;二则大班化的班级模式,导致控制化管理,以致许多女教师变成了令学生畏惧的“母老虎”。此外,整齐划一的学校教育极其不利于男孩、女孩按各自生理、心理发展规律成长。无视这些客观因素,简单地归咎于女教师偏多,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当我想明白了这个问题,那些困扰我多时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在人的每个生命阶段,都会遇到许多我们想不明白的问题,即使人到中年,也不可能像孔子所云“四十不惑”,人既然生而有惑,就要有成长意识,力求想明白。
作为现代教师,凡事要想明白,获得教育教学所必需的常识和学识,读书当然是一条不错的成长路径,恰如流沙河先生所云:“读书如秉烛,固不能照亮每个角落,但总比摸黑好。”
读者意识:我们要读什么书
在我看来,作为现代教师,应有读者意识,所读之书,当分两类,一类为“无字书”,一类为“有字书”。
先谈“无字书”。诚如丁学良教授所言,天下即为一本值得我们咀嚼一辈子的“无字书”。对于现代教师而言,这本“无字书”,至少应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读懂我们所处的时代,汲取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营养。当前社会处于急剧转型阶段,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一些时代特征,如速度大于质量,焦虑大于幸福,快感大于思想。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这些仅仅是浮现在表面的时代碎片,并非时代的本质。冷静想来,这是一个转型的时代,也是一个重建的时代,社会、文化以及思想都处于重建之中,信仰、健康和家庭等关乎人的切身幸福的东西,都将回归到它们应有的位置上来,尤其是教育,将越来越凸显它形塑国民性格和社会形态的力量,正如李泽厚先生预言的“21世纪将是个教育学的世纪”。所以,作为现代教师,无须浮躁,一味随波逐流,也无须消极,但求得过且过,而须扪心自问:在一个属于我们的世纪,我准备好了吗?我如何去寻找和获得一个“更高的自我”(尼采)。
二是读懂我们身边的人,如同事、学生、家长、亲人等,于人情练达与世事洞明处,获得滋养专业成长所必需的修养和学问。比如说,有些教师教学水平很高,却不受学生欢迎,这样一来,教书虽不算苦差事,但也仅是职业性的机械劳动而已,一点也享受不到教书的乐趣和职业的幸福。若说与学生交往的秘诀,我想只有一个,即你是否读懂了学生,是否知道学生是怎么想的。女儿六年级毕业不久,我跟她到海边散步,聊到她们的小学老师时,我们讨论了“什么样的老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这个问题。女儿说,一个好老师,当然要“理解我们”,一定是一个“会教、会管、会玩”的老师。围绕“会教、会管、会玩”,女儿列举了大量的例子,听得我目瞪口呆,又惊又喜。想不到平素文文静静的女儿,竟有如此独到的见解。如果一个教师对学生是怎么想的能了然于胸,怎么会成不了学生喜欢的“孩子王”呢?
再谈“有字书”。所谓“有字书”,专指记载人类精神财富的书籍(现在当指纸质书籍和电子读物)。读书,乃现代教师拓展视野、训练思维以及涵养胸襟之重要途径。依我愚见,现代教师应进行地基式阅读,即涉猎广泛,触类旁通,让自己的专业成长有更多更广的智慧支援,否则,一味在本学科知识上打转,容易故步自封、思想僵化。简而言之,现代教师至少应有“为人生”与“为专业”两个层面的阅读,当然,这两个层面并非水油分明,而是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为人生”的阅读,是基于认识生命、健全人格,有益于变化气质,提升人生品质的阅读。这个层面上的阅读,可从哲学、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等书籍入手。比如,读哲学书,我们一定绕不过这个终极问题:认识你自己,即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虽然不可能从各个流派的哲学家那里获得标准答案,但从他们对人、人性、人生的意义等问题的追问中,我们不仅获得了滋润心灵的甘泉,看世界的眼光也会发生改变,有了在世间追求人生之丰满、幸福的勇气。常听人说,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世界,就改变自己。事实上,改变自己,也就间接改变了这个世界,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的一分子。但改变自己,谈何容易,我们连认识自己都困难重重。所以,我的答案是:坚持一厘米之变,即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努力去改变,积少成多,就能引发更多更大的改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