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老师”派下去 农村校活起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2-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阳锡叶 特约通讯员 何文 田亚君

    曾经优质生源大量外流的湖南保靖,这几年去县外读书的学生少了,县外读书回流的学生多了,2013年学生回流了300多人,2014年又回流了300多人。

    和学生数量一起悄然变化的,还有全县教育教学质量:初中毕业质量检测,保靖——这个前10年年年排在湘西自治州最后面的县,2013年综合成绩排位到了全州第五;2012年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各科合格率则排到了全州第一;高中考上重点大学的人数,也开始走上坡路……

    这种转变背后的秘密在哪里?保靖县教育局局长宿云胜说,很关键的一点是农村师资队伍的变化。

    在保靖县教育局人事调配明细表里,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组数据:近三年,该县定向培养的108名免费师范生中,有45名在乡镇中心完小以下的村片小服务;公开招考的40名小学特岗教师中,有26名教师在偏远的村片小工作,保靖县村片小当中,处处舞动着年轻教师的身影。

    “小老师”大下放是保靖新老师分配的一个基本原则。在偏远农村学校教师补充上面,保靖县树立“三个面向”的思想:一是免费师范生面向农村一线倾斜,二是特岗教师面向农村一线招考,三是城镇学校富余教师面向农村一线释放。通过给农村学校补充新鲜血液和稀释城镇师资,积极化解农村教师结构和师资短缺的突出问题。

    苗族聚集的吕洞山区,交通闭塞、语言不通,条件艰苦。吕洞山顶的水田河镇翁科小学教师像走马灯似地更换,教学质量一直上不去。

    从2011年秋季开始,免费师范生和特岗教师两项政策双管齐下。现在,全校8个教师中,除了1名教师年过30岁外,其他的全是清一色的30岁以下的年轻人。这群年轻人聚到一起,有的是想法,有的是干劲,他们把所有的理想和抱负放在改变苗山教育和孩子命运上面,做了水田河镇“第一只敢下水的鸭子”,全镇课改从这里起步。

    “自从这群年轻人来到后,翁科小学质量上不去的‘老大难’问题解决了,过去一个学期下来,翁科老师年年抱‘鸭蛋’回去。现在大不一样了,在每期教学质量检测中,翁科学校最差的一科都能排到全镇第三,全校百分之八九十的科目是全镇数一数二的水平。三分之一的质量表彰奖项落到了翁科老师手里。”提起翁科教师群体,学校总部校长梁标林一脸的自豪。

    在翁科小学对面山头的排捧小学,自从开门办学以来,都是本地老民办学校转正过来的老教师在单打独唱。“老一套”让学校、学生的变化不是很大,教学质量根本没有什么起色。2011年,两名年轻教师龙敬和李明来到后,教孩子们讲普通话,做课间操,搞歌舞表演,和孩子们同台共演了学校有史以来的第一台“六一”文艺节目,让从来没有走出大山的苗寨阿公阿婆看得眼泪都流了出来。短短两三年,孩子们交流时用的都是流利的普通话了,见到外面的人也不是羞涩地转身就跑,而是热情招呼。现在吴晓娟和李阅两个特岗教师又把他们的接力棒接了下来。

    山脚下,中坝教学点上,去年毕业的洪世娇把梦想放在苗寨孩子们身上,让学校管理、学生成绩都跑到了全镇的前头,村里的老百姓非常感谢她,主动拿出500元钱,给她颁发了学校有史以来的“突出贡献奖”。

    还有在湘渝两省交界的川河界上,田燕燕和麻金城奔着山里孩子来,整天围着学生转,搞红领巾广播站、做课堂教学改革,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让山里孩子向山外孩子看齐。在涂乍这个目前还靠人力渡船联系山里山外的偏远学堂,全校教师不到20人,免费师范生却占了6个,他们在那里挥洒青春、放飞梦想。白云山下的白坪学校,90%的教师都是年轻人……

    “在保靖土家、苗寨最偏远的学堂都可以看到年轻教师的身影了,接下来的人事调配在全面保证所有免费师范生百分之百地下到农村学堂外,还会向村片小一级偏远学堂加大调配倾斜力度。”该县教育局人事股副股长何秀军向记者讲述了未来的打算。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