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儿童”南飞 非理想的教育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2-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北京儿童到衡水择校就读是法未禁止的,动用行政手段“围堵”,不仅于法无据,而且有违情理。应研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衡水就读背后的教育诉求。

    ■姚跃林

    据报道,在河北衡水英才学校这所民办寄宿制学校里,有近800名学生是在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这当中,从十年前以衡水籍为主,到如今发展到河北各地乃至河南、山东等地的“北漂”人群。南来北往,孩子们过的是每月回家一次的“候鸟”生活。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小学生甚至是学龄前儿童。本应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孩子,过早地开始了与父母每月未必能够团聚一次、每周未必能通一次电话的封闭式学习生活。其情之可怜是不难想象的。

    教育法规中没有强制适龄儿童必须在户籍所在地接受教育的条款,相反,《义务教育法》规定,对于流动人口子女在非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条件。因为务工或择居的自由,加之异地高考政策的逐步实施,理论上说,现在要选择在什么地方读书是自由的。法律虽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择生”,但禁止不了学生“择校”。所以,“候鸟儿童”南飞并不违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规定:“民办学校可以自主确定招生的范围、标准和方式。”显然,衡水英才学校一类的民办学校到北京招生也没有违法。因此可以说,北京儿童到衡水择校就读是法未禁止的。如动用行政手段“围堵”,不仅于法无据,而且有违情理。但我们也不能熟视无睹,听之任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只能是因势利导。

    北京务工人员子女为何要到衡水择校?原因无非是“同样的困难”和“同样的梦想”。“困难”就是他们的父母起早歇晚,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他们希望将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由专人负责照料。孩子能够生活安稳、学习安心,家长能够全力以赴工作。在竞争激烈和社会保障尚不健全的今天,外来务工人员维持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并非易事。而“梦想”,就是要让孩子接受优质教育。其中不排除有“衡中神话”的诱惑,但更大的可能是北京的“牛校”他们根本进不去或者上不起。各地在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读书的问题上,一方面受制于客观条件以及操作困难,另一方面因本位主义导致消极应付,处处设限,使他们很难有合适的学校可上。如果家长在北京市海淀区做工,将他的孩子派位到北京市大兴区的学校,这与到衡水上学有区别吗?类似的情况并不鲜见,绝非虚构。为什么京籍儿童就少有南飞的?说明同一片蓝天下,漂在每个人头上的云彩是不一样的。这应当引起北京市有关教育部门高度重视,真正研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衡水就读背后的教育诉求。 

    衡水要为全国人民办教育,我们似乎找不出反对的理由。有论者认为,在“衡中现象”的示范下,衡水繁荣了教育,促进了消费,拓展了生源,为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营造了良好氛围。笔者认为,“衡中现象”已无讨论的必要,现在要研究的是“衡水现象”。我们固然不能简单否定衡水教育的价值,但也不能盲目肯定其教育理念。

    让孩子接受优质教育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愿。但父母要明白“优质教育”不只是“学校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亲情是最可贵的教育资源,家庭教育对学生来说必不可少。一个极端自我的“抢跑者”,有可能赢在起跑线上,但多半会输在通往终点的路途中。教育是慢的艺术,而孩子会自然生长,违背规律是要付出代价的。这应当引起为人父母者的充分警觉。

    理想的教育,一定不是“候鸟儿童”南飞衡水的样子。

    (作者系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