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滋养生命 用情怀浇灌人生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2-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让教育滋养生命,为幸福人生奠基”是写在山东临沂兴华学校教学楼的两行字,既是学校的校训,也是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临沂兴华学校是一所走读制与寄宿制相结合、以双语教学为办学特色的规范化学校。其校长胡顺远是该校的创办者,为人低调,踏实办学,在他的身上,有着厚重的教育情怀。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胡校长的教育人生。

    ——山东临沂兴华教育集团

    教育是教剩下的东西——我看“何为教育

    什么是教育?古今中外有不同的阐释。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当一个人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东西之后剩下的东西。”在诸多的“教育”定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爱因斯坦给教育下的这个定义。那么,“剩下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当今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互联网更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我们需要的知识随时可以通过网络查到,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的重要性越来越低。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现在能让你安身立命的是什么?我认为,现在做事所遵循的东西是“模式”,好的模式则会产生好的结果。比如,班级有调皮的孩子,但这些孩子不是天生就这个样子的,是出生以后童年的耳濡目染和家长的教育,慢慢积淀下来的“模式”,这与孩子本身的品行没有关系。我们一定要把模式与人区分开来。把行为模式与人区分开来。这样思考问题,在你眼里就没有不可教的孩子,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就会认为每个孩子都很可爱。

    我们的教育是什么?爱因斯坦说是“剩下的东西”,我说,我们的教育就是要改变孩子们心智模式,改变成我们想要的、社会需要的或者说是适应社会需要的心智模式。 

    我们要常常问自己,“我除了知识之处,还能留给学生什么?”你思考了,并且努力去做了,你一定能成为一个了不起的老师。

    教育是为了“后大学时代”——我谈“教育目标”

    教育既然是“剩下的东西”,那么教育的目标究竟为何?

    多数人把教育的目标定为分数、高考,如果这样,我们的教育就太悲催了,太害孩子了。我曾看到过一则“英国一所小学附在成绩单后面的信,泪奔99%中国家长”的微信,内容如下:“亲爱的XXX同学:你这次小学毕业考的成绩已经附在这封信里了。对你的成绩我们感到非常骄傲,我们觉得你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是你要知道的是,这些考试成绩其实并不能反映你是有多么的与众不同。出这些考试题的叔叔阿姨们并不像你在学校的老师一样了解你们每一个人,更不会像你们爸爸妈妈一样了解你。考试不会告诉他们,你们当中有些人才小学就已经会说两种语言。考试不会告诉他们,你们已经能熟练演奏音乐,能唱歌,会跳舞。考试不会告诉他们,你能给你的小伙伴带来笑声,你是一个值得小伙伴信赖的人。考试不会告诉他们,你也许能写诗或者写歌,甚至你球也踢得很好。考试不会告诉他们,你在家能把弟弟妹妹照顾得很周到。考试不会告诉他们,你去过多少美妙的地方,能说出多少美妙的故事和经历。考试不会告诉他们,你是一个善良、有思想、可信赖的人。考试不会告诉他们,你每一天都在让自己变成一个更好的人。你的分数只能告诉大家你的一面,但是它不能代表你的每一面。所以,分数只是分数,我们可以为自己的分数而自豪,但是请永远记住,人可以有很多种伟大的方式,考试绝对不是唯一的一种。”

    我们做教育,要把眼光放远、放长,我起名叫“后大学时代”。教育好不好,要看大学毕业后能不能创一番事业,能不能给社会创造价值,让他人受益、社会受益,能不能让自己生活得很幸福。我们兴华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精英,而不是培养考试高手,要回归到教育本真上来,让教育滋养生命。教育是滋养生命、服务生命、支持生命、支撑生命的。大学是什么?大学也是学校,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一样,是学习的场所,是提升自己、丰富自己的阶段。把过程当作目标是错的,把大学看作是改变命运的地方是错的,整个教育历程才是可以改变命运的。我们的目标既然定位于爱因斯坦说的“剩下的东西”,定位于“后大学时代”,那么教育教学实践就不是考什么教什么,而是学生需要什么,我们教什么。

    苏霍姆斯基说过“学生只在分数上表现自己,等于没有表现自己”,成绩差一点不要紧,不能让孩子一辈子差。兴华教育是为孩子人生幸福奠基的教育,是为孩子一生负责的教育。这同时也是我们的目标和动力。

    让教育滋养生命——我的“教育实践”

    “让教育滋养生命,为幸福人生奠基”是我们学校的校训和核心办学理念,在我看来,只有对核心办学理念真正理解了,行动才能一致和高效。让教育滋养生命有两个要点,一要滋养学生生命,二要滋养教师生命。对于学生的培养,我们有以下几点实践:

    第一,让特色课程滋养学生的生命。为满足、发展学生兴趣爱好特长,我们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了一系列的特色课。目前已开设国画、书法、手工制作、吉他、钢琴、武术、跆拳道、乒乓球、足球、羽毛球、篮球、演讲、文学社团等二十余种。每个学生至少选一项,每周六课时。对于特色课的教学,我们坚持做到四有:一有专职教师(聘请名人名家),二有专门教室,三有教学计划,四有考核方式(邀请家长参与,既是督促也是展示)。近年来,兴华学校在市、区中小学艺术节评比活动中连续多年荣获团体一等奖。特色课程对孩子成长十分重要,学生很可能因为写一手好字、唱一首好歌,有一项特长,命运就发生了转折。即便不一定在某方面成名成家,但有爱好有特长,定能丰富他的人生,丰富他的精神生活。

    对于常规文化课,我们也有自己特有的教学思想和模式。例如语文学科,宏观上包括语言(言语)和文字(文学、文化等)。教育模式下的语文多是培养学生的文字能力,着重于“写”,然而对于成人而言,言语比文字更重要。因此我们提倡语文老师一定要培养孩子说的能力,说能促进学生快速的思维,以说促学、促读、促写。我们经常举办演讲比赛、国旗下的讲话,效果很好,就是为了培养和锻炼学生“说”的能力。

    第二,让多彩的活动滋养学生的生命。德育实效靠活动。一个好的学校一定是活动常年不断的学校。同时一定要避免活动精英化,要敢于让那些表现差的孩子上台表演。学校是学生个性品质形成和磨砺的场所,胆小的人是没有失败过的人,而不是失败过的人。如果学校把孩子一辈子丢人的事在学校里全都做了,这个孩子肯定是最厉害的、最无畏的。失败过的人是最无畏的。我们做教育要对人生多些思考,要给孩子特别是那些“差孩子”一些机会和平台,让他紧张过、失败过、丢人过。

    我相信,我们入学礼和毕业礼是孩子一辈子不会忘记的。二至六年级的同学列队欢迎小同学,五、六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们牵着一年级新生的手,走在百米红毯上,这种场面许多孩子从来没见过更没有经历过,有的兴奋,有的紧张,有的兼而有之,然后走向班主任的怀抱,加入小学生的行列。入场完毕,举行了庄严的拜师礼,“一拜老师教我做人”,“二拜老师传我知识”,“三拜老师助我成长”。这三拜,拜的不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拜的是一种“尊师”的信念,是“教师”这个群体。同时,入学礼也让很多老师都很感动,很多老师表示“这辈子就做教师了,这个行业太有感觉了”。

    每年6月份,我们都精心组织和策划一场隆重的六年级毕业礼。2014年的毕业礼以“成长 感恩 起航”为主题,学生、家长、教师、义工身穿不同颜色的T恤分组进行活动,一名义工带一名学生和一名家长,一个学生不能少,一个家长也不能少,让家长放下工作、忘记身份和社会角色,全身心地陪伴孩子玩一天,与孩子同活动、同欢乐、同悲伤。活动包括“让你认识我”、“过三关”、“大拼图”、“说句心里话”、“搀扶就餐”、“团队才艺展示”、“共绘美好未来(巨型条幅)”等板块。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和感悟做人、做事的道理。例如,拼图游戏,每个组首先拿到一些不完整图片,只有先确定要拼哪一幅图,通过多次和其他小组交换才能拼出一幅完整、美丽的图画(大部分都是学生以前的活动照片)。这一游戏在让学生回顾六年校园生活的同时,也更加深切地体验到“凡事先确定清晰的目标、在合作中双赢、先舍后得”等理念并使之升华。“搀扶就餐”活动,学校给学生及家长准备了午餐,义工给家长戴上眼罩,让学生搀扶着家长从多功能报告厅一步一步走向餐厅,这其中要经过上下楼梯。在行走的路上,学生不断地提醒“爸爸(妈妈)小心点,慢些”、“爸爸(妈妈)大胆走,没事,有我呢”。在吃饭时,家长的眼罩依然戴着,手放在餐桌下不动,学生把菜和饭一口一口的喂到爸爸(妈妈)嘴中。一般菜还好说,可要是把那条刺比较多的鲫鱼让爸爸(妈妈)享受到美味,就不那么容易了。这一举一动,勾起了爸爸(妈妈)无限的遐思,流下了幸福的泪水,有的可以说是“就着”泪水吃完了这顿饭。在分享这一活动的感受与体会时,许多学生说,“搀扶爸爸(妈妈)走这一段路、喂爸爸(妈妈)这一顿饭都这么难,我小的时候,爸(妈)搀扶过无数次、喂过无数次,这其中的辛苦是可想而知的。我长大后一定要好好孝敬爸(妈),让爸(妈)少为我操心”。这种体验是真切的,是触动学生灵魂的,学生对爸(妈)的感激、感恩之情是内心深处“爱”的源泉的迸发和自然流淌。

    第三,用智慧的创新性滋养学生的生命。创新和创造力是培养学生的有效方法,创造性的教学、管理方式也会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创造力。我们学校设立了活动研究室,专门负责研究对于学生管理的创造性内容。举个例子,当下一般学校常规的排位方法是按成绩或高矮个。我告诉你一个方法,如果分成六个小组,每组六个人,就找六种颜色的纸,每种撕成六块,混合后抛向空中,每个学生捡一张然后拼在一起,这样小组就产生。学生异常地兴奋,干什么都是“我们是一伙的”。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