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松:“每节课约有150克的知识点”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9-09-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9月2日,山东理工大学东校区3号教学楼的210教室坐满了学生,仅有的几个空位也被“踩着点”来的学生挤占了去。教师岳松正在调整扩音器,准备进行新学期的首节思政课。

    不收手机,允许带平板、电脑,甚至充电宝。在一节262人的大课上,有人认真记录,有人仔细聆听,有人在赶专业课作业,有人玩游戏,有人刷视频……这就是当下一节真实的大学课堂,而岳松的努力目标,就是与上述“对手”争夺学生的注意力。

    “同学们,我们要开始上课了。有空位的坐好,没有空位的,请旁边同学把腿伸过来借用一下……”一如既往,仍旧是一个轻松的开场。

    “网红”“段子手”“思政课男神”……这是当下加诸在岳松身上的“标签”。学生留言:“有了有了,别人家的老师我也有了”“为了大二公选课能选到岳老师的课,我已经准备好了宽带、WIFI、热点还有流量”;一堂公开课300张票几分钟被抢完,网络同步直播挤进来5000多名学生观看……

    确实火爆,确实“红了”。但在岳松看来,“红”的背后是更高的要求与平台,“流量”的背后是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与亲近,“段子手”的背后更多的是对专业知识转化能力的考验。想做好思政课的代言人,多“带盐”,带“好盐”,要像《闪闪的红星》里的潘冬子一样,“湿身”上阵,把知识“干货”分解,才便于学生消化吸收。

    “我希望‘红’的不是我这个人,而是‘思政课’”,岳松说话时总是带着常有的微笑,头上的白发有渐增的趋势,这也经常被他拿来调侃,“一定是白色粉笔的‘锅’,下次上课我要换成红色的。”

    专一:“毕业求职,没考虑过教师以外的职业”

    朋友有时候调侃:“是什么把你逼成了一个段子手?”岳松答:“生活所迫。”其实,从求学到工作,岳松并没有经历过大起大落。一切似乎都是顺其自然,从师范院校毕业到成为一名教师,岳松认真工作,努力生活。

    这样的人生轨迹对于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来说,再平常不过。那么,岳松的不同之处又在哪里呢?或许是他所说的“有点傻”“一根筋”,或者可以说是心无旁骛。从考入曲阜师范大学起,岳松就认定了自己要成为一名教师。那时候,并没有太多远大的理想,只是更多地认同自己师范生的身份,对于成为教师,岳松认为是顺其自然的结果。

    有了对身份的认同,就少了许多纠结与迷茫。就这样,岳松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专业学习上,中文系本科毕业的他在读硕士时选择了教育学,为未来成为一名教师进行了更为系统的专业储备。

    而求学那些年遇到了几位严肃认真又不失活泼的老师,也给岳松对职业、课堂、师生关系的理解提供了更丰富的视角。岳松至今记得当年一位教授的课,教室过道站满了人,老师的真诚与热情深深吸引了听课的学生。还有一位老师对岳松说:“做教育科研是非常有意思的事,半夜有了想法也要打开电脑记下来……”看着前辈们发表的一摞摞论文,岳松似乎找到了学习的意义。

    2006年,硕士毕业的岳松来到山东理工大学,成为一名辅导员。“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山东理工大学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对于辅导员的培训、职业规划、发展路径都给予了明晰的目标和长远的规划。学校的支持,让岳松再次强化了对职业身份的认同。

    种种顺其自然,多次身份沉淀,折射出的是岳松对教师职业一以贯之的使命感。

    修炼:“老师好好学习,学生天天向上”

    一切似乎水到渠成。在实习期拿到“优秀”的岳松,那时对自己的教学能力颇有信心。他每节课都准备了内容详尽的说明书式教案,第一句话讲什么,什么内容配什么手势,何时在讲台上走动,何时走下讲台,在哪个位置转身,讲到哪个字幻灯片翻页,哪个重点内容需要板书……全有操作说明,甚至有时候最后一句话就同步在下课铃响起的瞬间。

    结果,学生并不买账。

    实际上,学生并不是不喜欢岳松,课后他们经常找岳松吐槽、求助,师生之间的交流十分愉快。那么为什么进了教室,学生就打不起精神呢?

    “一定是我的课讲得有问题。”问题出在哪里?岳松开始检视自己的课堂。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岳松认识到,自己在课堂上所教授的更多是最高层次的引领,而在课后,与学生交流的更多是低层次、最基础的需求。没有稳固的基础需求,学生便很难进入更高层次的需求状态。

    于是,岳松开始在课堂上仔细观察学生的反应,讲到哪里学生参与度高,哪些时刻学生昏昏欲睡,聊什么话题学生更感兴趣……

    “老师好好学习,学生天天向上”“学生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一切素材都可以成为岳松调侃的对象,“既给自己减压,也能给学生增智”。比如,“周一本人体重72千克,周五称得69千克,其间我上了20节课,经计算可得,每节课约有150克的知识点,请大家务必及时归纳总结,以备考试。”

    课堂的本质是一种互动关系,岳松逐渐找到了突破口,从课上链接到了课下,从试卷延展到了实践,在持续不断的修炼中,收获了学生的认同。

    目标:“让思政课落地”

    专职从事思政课教学后,岳松很快开始自带“流量”。学校“大红炉”众创空间学生自主设计的弹幕墙上写着:毕业前,去蹭一节岳松老师的课,才算完美。

    教学风格渐渐受到学生欢迎,但很快岳松发现,课堂的阵地也在逐渐丢失,手机、电脑占据了大部分学生的时间、精力。“本来就枯燥难求共鸣的课程,更易在发光求点赞的信息源前沦为一座孤岛,课堂慢慢僵化。”岳松觉得,“这比给婴儿断奶还难”。

    一些学校用写承诺书、课前上交手机甚至是装网络屏蔽仪等方式,想重新夺回学生的注意力。但岳松的做法是,先向对手学习,而非简单赶对手出场。

    信息量大,内容鲜活;生动幽默,好玩有意思;话题多,转换快,不容易厌烦。面对如此有竞争力的对手,岳松笑着说:“既然学生这么喜欢手机,那我也要出现在学生的手机里。” 课上的时间利用得再充分,毕竟也只有50分钟,岳松主讲《形势与政策》课,这门课内容多、更新快,课堂时间不够用,他开始琢磨使用新媒体。

    2016年,岳松开通了个人微信公众号——“脱口岳”。公众号刚开始,就进行了一场“你和你的老手机不得不说的故事”征集,征集一出,就收获了一批粉丝,以怀旧的方式重新认识手机的价值、手机与人的关系。

    公众号一开,“段子手”特性展露无遗。

    在《教师,这个职业有毒》一文中,岳松列举了十几条“职业病”:

    走到地势稍高的地方,就有讲两句的冲动。

    好为人师,常见口头语包括但不限于:关于这个问题、我给你讲、从本质上说、由某某可以推知……

    厌恶与他人交谈时对方精力不集中,对方如果不看自己的眼睛就会遭到训斥——我说话你怎么不听呢,或者遭到质问——刚才我讲到哪儿了?

    在《遇到无聊的课,应该怎么破》一文中,岳松写道:“无聊的课怎么破?只要别挂,而且合理合法,我就能认可你的方法。如果你还得了高分、拓展了人脉、考了证书,学习跑出了高铁速度,这么牛的方法,可否也给我分享一下?”

    不仅认真码文,并且积极回复。学生留言说:“上周上完了《形势与政策》课,再见到岳老师很难了。”岳松迅速回复:“你在去教室、食堂和图书馆的路上挖个坑,第二天早上去看,捕获我没悬念。” 在岳松看来,与学生互动不仅可以增加思政课的吸引力,学生在留言区关注的话题还可以进一步反哺教学,譬如对高铁霸座、无公德心等话题的讨论都源于此。

    除了公众号,岳松还通过穿插短视频、小动画、新闻图片等方式,拓展思政课的“体量”;通过自编大学生为主角的段子故事,制造槽点引发思考,增加思政课的“深度”;通过设置“学好思政课和脱单的关系”“给《形势与政策》课写一封情书”“为什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有我”等话题讨论,引导学生参与。

    通过种种聚焦,精准定位教学目标,岳松为思政课搭好了“起落架”,找准了“落地”角度。

    初心:“面对真实的学生和真实的自己”

    成为学生的“自己人”,为教师职业注入情感、温度,让真实的血液流动起来。做到这些,岳松在课堂上争取到了更多学生的目光。

    时间是一场博弈。“学生能非常专注地听课5分钟,已经非常不错了。”岳松从不回避遇到的问题。“以前50分钟,我可以用10个段子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但抖音等短视频网站的出现,让15秒切换成为潮流,吸引学生变得更加困难。”

    尽管不久前岳松已经开通了抖音账号,也试水了几次短视频,效果不错。但是岳松清楚,潮流永远追不完,正像他在《形势与政策》第一课时所说的,热点永远追不完,我们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为什么学习这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