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利伟:用问题解决“问题”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9-09-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知道。高一的第一节思政课,我就被党利伟老师的这句话吸引了,瞬间喜欢上这门课。”课代表赵东海认真地对记者说。

    “我和党老师每次‘搭班子’,他的班级总是井然有序,学生都非常喜欢他,私下亲切地叫他‘老党’。学生从心底里佩服他、尊敬他。” 同事历史教师李小燕说。

    “作为高中思政课教师和教学研究者,我不愿庸庸碌碌、得过且过,而是让学习回归本原。”党利伟说。

    变换的“岁月”

    1988年6月,从包头师专政教系毕业的党利伟离开母校,开启了自己的从教生涯。工作之初,党利伟除了担任内蒙古地质队“103队”子弟学校初中三个年级的政治课外,还担任大队辅导员、校团支部书记。学校的黑板报还专门给他留出一块版面,供他每天更新,他把那块版面叫“精神早餐”。那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岁月,教学工作、团队活动、教工活动,他样样不落、倾情投入。

    那时缺乏学习资料,党利伟就刻钢板油印,一学期用完了一桶蜡纸。因为教案写得过多,节俭的库房大爷心疼地说:“小党,这个本子厚,背面也可以写。”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所担任的“103队”子弟学校政治课,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西苏旗连续三年全旗中考第一。

    转折发生在1993年。地质队要整体搬迁,曾经风光的子弟学校撤销。这时,领导多次找党利伟谈话,希望他到队部担任行政秘书工作,他考虑再三,舍弃了诱人的上升通道,坚定地选择了自己热爱的教育。1993年3月,作为“援外”教师,党利伟被安排到乌兰察布市集宁二中任教,教初中政治课。

    那是一段艰难的日子,微薄的工资、临时工的身份都与以前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苦闷、彷徨噬咬着刚刚成家的党利伟的心。即使在这样的情形下,他那份热爱学生、认真工作的职业操守丝毫没有减弱。学生范亮家境贫寒,由于拿不出5元钱的参赛费准备放弃市里组织的数学竞赛,党利伟知道后,立刻从126元的月工资中给他垫付。妻子剖腹产住院9天,恰逢期末考试,他把试卷拿到病房阅卷,没请一天假。

    生活有些拮据,但工作上党利伟积极寻找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那时,初一政治教材中增加了心理健康的内容,党利伟敏锐地感觉到它的重大意义,他认为这门课是一门实践课,应努力探索课堂评价方式。他编制的一份带有心理测试成分的期末试卷引发了集宁二中师生的极大兴趣。两年半后,他硬是把一个“落后”班级带成一个优秀的集体,多名学生脱颖而出。由于工作突出,学校破例把仅有的一个优秀教师名额给了这名临时工。  

    豁然开朗的智慧

    2004年8月,党利伟调到乌兰察布市蒙古族中学。在教了几节课后,他发现班里大部分学生不爱学习,也不喜欢听课,他的职业幸福感降到了谷底。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他决定辞去年级组长、党政办公室副主任等“官职”,专心教学。

    党利伟每天沉浸在研究课标、教材、教参、各种习题之中。他把大量的高考题集中起来,认真寻找其中要点、思路特征,努力总结规律。他信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 2013年乌兰察布市吹起了课改的东风,党利伟领会到课改对于教育发展的意义。2014年,他在学校“4D高效课堂”的基础上,结合高中政治课的实际情况,反思自己的课到底该如何“改良”。他不敢贸然行动,积极学习各地的课程改革经验,他要搞清楚到底什么是课改,课改如何做?

    2015年,一次参加“国培”时,一位广州教师上了一节翻转课堂,给了党利伟很大的启发:要让学生发挥自主作用,教师不能“包办代替”了,让学生自己多说多练多思考。

    当时,刚好学到高中思政课的最后一册《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的部分,考虑以往哲学课存在学生入门难的状况,而哲学课又具有思辨的特色,他认为正是切入“改”的最佳点,决定将教学方法彻底转变。

    “用问题解决问题。”党利伟说,这六个字跳入脑海时似乎全身过了电,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被激活了。他先让学生自学发现问题,自我解决,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一周下来,效果不错。

    在党利伟决定要彻底“改”的那一刻,他下定了哪怕“牺牲”自己也要坚持到底的决心。为了避免发生学生不易接受的情况,他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问题,并提出“疑难之问”,还告诉学生,他可以用哲学来解答。这一下,班里的学生像被击中一般,全都炸开了。

    “媳妇和妈掉水里先救谁?”

    “如果地球有一天毁灭,人类是不是也跟着毁灭了?”

    “人是否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其是否存在轮回?”

    “为什么社会主义社会提倡唯物主义而不是唯心主义?”

    “一个屎味的蛋糕和蛋糕味的屎你选择哪一个?”

    ……

    党利伟用了整整两节课时间,一一回答了学生提出的各种奇葩问题,一下激活了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原来思政课暗含了那么多日常生活中的道理。通过“疑难之问”,学生对这门课的好奇心和学习欲大大增强了。

    “党老师的课轻松不压抑。我敢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自己动脑子的时候多了,上课也不会‘神游’了,再也不用老师‘嚼碎’了再喂给我们‘吃’。”一个高个子男生对记者说。

    “高中思政课有些概念晦涩难懂,学生很难理解。比如,物质和意识、具体和抽象。学生对概念理解不彻底就很难建立哲学思维。无论教师如何费力地讲,总是无法与学生产生共鸣。”党利伟认为,思政课不应空洞说教,而应能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支持和精神力量;要把“思政小课堂”同“人生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做有担当的时代奋斗者。

    人人都要过关的“精准”思政课

    高中三年的思政课一共4册。学生自学提问和探究解疑的学习方法占用课时较多,需要进行调整。

    党利伟开始思考整合教材,他大胆尝试以大单元推进教学,将学习前置,让学生通读整个单元。在学习到单元中期的时候,他还让学生默写本单元的内容。同时,他规定学生在自学时把笔记本一分为二,左边记录知识点,右边记录各种问题。每个单元的第一节课是党利伟检查学生自学笔记本“左边和右边”的内容,了解大家的自学效果。

    在小组讨论中,面对发言展示机会不均衡的问题,学生自发形成了轮流提问,全组共同回答的方式。此时的党利伟会随时参与到每个小组的讨论中,或纠偏或解答。他会“提醒”学生不要提“高、飘、虚”的问题,而要紧紧围绕教材进行提问。

    “‘以本为本’,学生从教材中提出的问题会达到拓展和延伸学习的效果,让学习更有效率。”党利伟说道。

    这个阶段,学生的讨论非常热烈,大家都是全力以赴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自研教材”到“组内讨论”两个环节结束,基本可以解决60%-70%的问题。而留下的共性问题,党利伟会在晚自习讲解。

    “我对学生说,无论我如何讲,最终你们还是要自学、探讨、研究,自己把问题弄明白了才算掌握了。”党利伟告诉记者。

    在党利伟的课上,全班大讨论是特别有意思的一个环节。党利伟要求全体学生围成一个大圈站立,教师站在圈中间。一位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谁抢先举手,谁就获得回答问题的资格,回答不充分时,其他学生可以补充。提出问题的学生此时可以坐下,解答了问题的学生要提出一个问题后,待问题被其他人解答后才可坐下。这样以此类推,这个环节每次需要4-5个课时,直到全班学生都坐下,“大讨论”环节才算结束。

    党利伟说:“学生人人过关,谁都不要有侥幸心理。只要想学,就要展示。”刚开始,学生为了能早点坐下,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平时有一些不爱动脑子的学生,往往抢不到回答问题的机会,要站很长时间。但时间久了,他们开始反思,逐渐进入了学习状态。

    学生张嘉欣说:“党老师从不放弃任何人,一定要每一个同学都学会为止。总之,跟‘党’走,不回头,不后悔。”

    党利伟认为,让思政课回归生活,与生活链接,学生才会产生共鸣。他采取“实例教学”的方法,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都要从生活中找出相对应的例子。这是学生是否学会、学懂、学透的判断依据。

    “我想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和政治认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这也是很好的‘导之以德’的育人机会。”党利伟说。

    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教研室举办全区高中思政课教师视频课研讨会,邀请党利伟授课并交流经验,他的课让其他盟市的教师非常震撼。交流时,一位教师提出,这样的教学是否能赶上教学进度?是否会影响后期的学习?

    “我把课程做了整合,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前面看似慢,但为后面节省出很多时间,尤其是到了高三复习时,学生对高一、高二所学不易忘掉,效果更好。” 党利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