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件小事引发的办学思想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2-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一整套办学思想,构成了学校发展的一整套可解释框架。有了它,老师们在行动的时候,就有了方向,有了引领,内心就有了强大的定力。

    ■张景和

    办学思想是学校的灵魂,也是所有校长都无法绕开的话题。我的体会是,校长办学思想来源有三,即历史、现实和实践。

    梳理校史寻得办学主线

    校长的办学思想首先来自于学校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昌邑一中创办于1946年,4年前因为老城区改造异地重建。3年前我接手校长时,最为纠结的就是带领这艘大船驶向何方?在筹建校史馆、研读校史的过程中,我发现,在我之前有过十任校长,但是任职超过3年的只有3位;学校65年的历史中,这3位校长主持了44年,而他们共同的治校主线就是教学生做人。这一梳理,让我找到了作为这所学校校长的自信,那就是大方向不能变--立德树人。我们把它凝练为一中的办学宗旨:立德树人,以文化人,这是对一中文化的传承。

    校长的办学思想,来自于校长的阅历、经历,来自于学校的社会现实环境,来自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但又不能局限于这个现实。我校无论师资还是生源方面,都呈现“多样、复杂、不均衡”的现实,决定了我们的育人目标不可能“一刀切”。原来我们的育人目标是“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人,为家庭培养幸福的人”,最后我们重新修订为“允德允能,各美其美”,就是走进昌邑一中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展示自我、成就自我,“顺天之木,以致其性”。通俗地说,无论学生分数高低、智力好孬、兴趣如何,都要为其提供不同的课程资源,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梦想成真。

    种植雪松顿悟办学之道

    办学思想是否符合学校实际和教育规律,最终还要靠实践来检验。讲一个我亲身经历的故事:2011年底,学校基建接近尾声,600亩校园绿化问题摆到眼前。因资金受限,通过动员社会力量,我们很快得到了8棵直径超过40公分、树龄超过50年的大雪松。可树木太大,季节又不太合适,我十分担心能否成活。移植公司又是剪枝保暖又是打针输液,3个月后,也就是第二年清明的时候,8棵树都发芽了!我由绿化想到了人,心里恨不得一夜之间青年教师都能成为省教学能手,恨不得所有学生都能考入一本。当年春天,我们提炼出了实现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四条途径,第一条就是“让校园成为生命生长最快的地方”。但是很不给力,到了8、9月份,温度上来了,8棵树死了5棵,第二年春天又死了两棵。这件事在校园内引起了反响,也让我意识到这是宝贵的校本管理资源,就请人在大石头上刻了四个字:道法自然,放在枯树的位置,并把这件事作为一个“故事”通过校报、校园网进行“炒作”。然后,我们对第一条做了两个字的修改,变成“让校园成为适合生命生长的地方”,办适合的教育就开始在昌邑一中落地生根了。 

    观点冲突催生新质量观

    凝练办学思想的关键是反思。而反思是校长本人的必修课,任何人都代替不了。2012年底的新旧之交,在级部工作的部分领导干部眼里总是盯着清华北大和一本放不开,并且非常强势。我们多次交流碰撞,发现问题不是出在评价标准上,而是出在价值观上,于是倒逼我们梳理出了昌邑一中的“三维质量观”:“一维”是学习质量,主要指向学生当下的学业水平成绩;“二维”是发展质量,主要指向学生未来进入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能力;“三维”是状态质量,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让学生快乐、教师幸福、家长认可、社会满意。逐渐落地之后,虽然我们的评价指标没有多大改动,但级部同志对这个问题的价值观改变了,行动也就开始改变了。此后,学校的办学宗旨、育人目标、校训、核心办学理念等,都通过大家的碰撞、反思,逐渐成为办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事情做多了,校园的价值观开始趋向一致,我也逐渐找到了当校长的感觉。

    一整套办学思想,构成了学校发展的一整套可解释框架。有了它,老师们在行动的时候,就有了方向,有了引领,内心就有了强大的定力。这时,校长就有了真正的“话语权”,行政控制力就可以弱化了,师生的行为就慢慢上升为一种“自觉自愿”。 

    这是个不断反思、不断凝练的过程,其中充满着生动感人的故事。当校园的上空有故事在传播、在飘散的时候,沉淀下来就是学校的真正的制度和文化。(作者系山东省昌邑市第一中学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