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乡村教师的历史画卷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9-10-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可以说,没有新中国成立后一代又一代的乡村教师甘于清贫、不畏艰辛的长期奋斗,就没有我们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的可能,更没有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数最多的劳动者和建设者队伍。

    乡村教师成为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社会联结的桥梁

    我国许多乡村地区在新中国成立后仍然长期处在以农业为本的社会中,因此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以及他们赖以生产生活的知识和能力,仍具有前现代农业社会的特征。通过在乡村建立公共学校和乡村教师孜孜不倦的教育,古老而相对边远的乡村与现代的城市和工业连上了线。

    乡村教师给乡村的儿童打开了现代文明的窗口。他们教给中小学生现代的自然科学知识、农业知识和社会知识,使一代代农村孩子能够成才,成为合格的劳动者;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里,乡村教师把自己在城市接受的新知识、新观念、新文明传授给学生,带领孩子们接触计算机、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有的教师生怕孩子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脱节,甚至利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带学生走出乡村亲身体验广阔的世界,在孩子们心中树起了远大的理想。

    更难能可贵的是,许多乡村教师把自己与乡村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服务于乡村的生产建设。在农村集体化年代,教师兼顾基础教育和扫盲教育,为乡亲们写信、写春联;他们带领学生参与生产队研发新型农具,帮助生产队修缮农业机械;他们因地制宜,为乡村设计和建立小型水电站,使得基层政府、村民、学校都用上免费的电;他们帮助引流和安装电视信号设备,使当地的老百姓能看上电视,村民的生产、生活能够顺利开展。

    可以说,在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过程中,在城市化的浪潮里,正是乡村教师的存在和作为,使原本依赖于传统农业文明的乡村教育没有被快速的现代化进程所抛弃,而是有序和快速发展着。

    乡村教师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维护了乡村的稳定与发展

    1949年以后,中国共产党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本,致力于建设一个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如何把党和政府的建国思想、理论基础、治国理念以及建设的方针政策很好地传递下去,除了要依靠强有力的各级政府组织,更要依靠学校教育和广大教师。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村扫盲运动,就是以乡村教师为主力的。他们在教乡村百姓识字的同时,还传授那个时代的革命歌曲,既丰富了当地村民特别是青壮年的业余生活,也提升了他们对党和政府的认同。乡村教师,作为乡村的知识分子,经常帮助基层乡镇政府开展当地方针政策的宣传工作,通过书写标语、出墙报和漫画、组织“宣传队”和“宣讲团”在生产一线发挥着宣传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把党和国家的声音与期望通过教育、文字、图画以及歌舞表演等形式传递给乡村。

    乡村教师成为现代公共教育的薪火传人

    乡村教育和乡村教师在革命化、专业化、规范化、法治化等现代化进程中,逐渐脱离农村人的身份和文化,逐步由乡村的代言人、受人尊重的乡村事务的仲裁者,变成国家专业化教师。或许会因而减少了“乡绅”守护乡村和鞭策乡村儿童改变命运的激情,但乡村教师始终是乡村和城市的联结者,是国家意志的传递者。在我国特定的现代化进程中,几代乡村教师的生命故事,是中国教育事业宏大叙事的组成部分,例如“扫盲”“普初”“普九”“均衡”等。乡村教师对“翻身解放”“革命”的激情是真实的,对“革命”或“转正”的焦虑也是真实的;他们有各自的包袱,或政治出身、或职业身份、或文化水平;他们有个人的理想,也有家庭负担;他们既有乡土情怀,更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教师职业的体面和光荣也是他们不离不弃的原因。

    现代国家,通过改变农村的社会组织形式和普及教育,使得过去只与土地和家族发生联系的农民,逐渐获得人民和国家的身份认同,教师是最先获得现代国家意识的群体。中国农村的教育现代化和教育的普及是国家、集体和农村家庭共同完成的。传统的耕读文化和科举制度孕育的广大乡村,是现代化和教育普及植入的土壤,例如尊敬师长、尊师重教等优良传统。新中国教育的普及经历了从“人民教育人民办”到“义务教育国家办”的发展历程。“人民”办的是公共教育,政府办的也是“公共教育”,只是国家、集体以及人民在其间的位置和责任不同。如今,乡村教师的角色也在变化,由对家乡孩子前途负责的感情逐渐让位于普遍关爱和尊重儿童、追求公平和优质教育的理念,而教师的角色正在从学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五代乡村教师薪火相传,铸就了国家公共教育最坚实的基础,也是帮助农村儿童走向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领路人。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上一篇:人生边上访 雨     下一篇:老师,请分享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