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校方略探索小规模学校办学新样态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9-10-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加强小规模学校建设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乡村小规模学校是指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北京市房山区共有9所少于100人的乡村小规模学校,蒲洼中心小学就是其中1所。这所深山区寄宿制小学,如何破解发展滞后、可用资源有限、教育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成为学校发展面临的重要难题。

    近年来,学校转变发展思维,利用乡村小规模学校的自身优势,优化学校管理、整合课程资源、深化课堂改革、丰富生活育人路径,依托全国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小而美”种子学校培育项目,探索小规模学校办学新样态,创建3.0版未来乡村小学。

    打造基于“小”的管理运行新样态,小而精简。因“小”而精简,精简掉“二传手”“三传手”,减少了学校管理层级,让管理者既是工作的布置者又是落实工作的指导者和参与者。因“简”而亲密,干部教师一起应对日益复杂的工作,做到人人有兼职、事事有人管。以管理不是控制而是激励的理念,激励教师释放最大潜能,充分挖掘人力资源,建立起亲密、信任、自觉的发展共同体,提升管理运行效率,节约管理成本,实现学校管理的高效高质。

    打造基于“小”的学习空间新样态,小而精致。学校结合特有的自然资源,在山水之间为孩子营造小而精致的学习生活空间。教室前后两块黑板高度适合学生展演,弧形课桌便于学生学习组合,储物格子可拆卸重组方便学生使用,教室空间虽小但具有了讨论、展演、读书、游戏等多种功能。古筝、美术、科学等专用教室24小时向学生开放,给学生一个感受艺术美、实现科技梦想的自由空间。室外小种植基地、石板美术坊、足球游戏场、休闲长廊、楼顶休闲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课外活动空间,实现了小空间大舞台。这样的空间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性和自主性,体现学校开放、自主、多元的办学思想。

    打造基于“小”的课程改革新样态,小而精细。基于学校规模小、乡土资源丰富、共建资源高端、寄宿在校时间长等特点,创建了小而精细的俊鸟课程体系,分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个性课程三类。基础课程以国家课程为核心,结合小规模学校发展特点,对课程资源进行转化、置换、补充,使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更符合当地学生特点和学校规模,例如书法、体育等课程尝试段式教学。生活即课程。基于寄宿制的特点,学校为学生设计了一日生活课程,其中包括早练、晨诵、午写、晚读、睡听。通过精美的生活课程链,培养学生基本的生活能力、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高尚的生活情趣。拓展课程包括乡土探索和山外游学。乡土探索课程主要是家乡的四季、漫步山谷诵读、我们的小农场等活动;山外游学主要是冰雪嘉年华、山里的孩子看大海、博物馆之旅、探访名校名园等活动。通过拓展课程的开设,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激发兴趣爱好,培养乡土情怀,提升综合实践应用能力。个性课程是针对学生的特长,设置变脸、大鼓、形体、古筝、小足球、绘画、象棋等社团课程,学生能够自由选择、自主参加、自己负责,真正让学生适性扬才。

    打造基于“小”的课堂教学新样态,小而精准。根据班级人数少的特点,学校实施精准教学,一是开展圆桌教学,师生围坐在一起,没有距离地交流,真正形成了平等亲密的学习关系。二是尝试可视化学习单,一生一学案,教师因材施教,学生自主学习,做到了尊重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提质,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发展。通过改变课堂,学生学习情绪得到了自然释放,自主选择、自我展示机会增多,思维活动增加,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在个性彰显的同时获得了全面发展。教师在课堂模式改变过程中加快了理念的更新,从关注“教”变为关注“学”。课堂生成能力明显增强,让教学更具创造性、体验性和生命性,课堂成为教师专业成长和享受职业幸福的重要场地。

    有专家预测,小规模学校不是一个过渡形态,它将会长期存在。在教育现代化的维度上,小班小学校也是未来学校发展的一种形态。

    我认为,将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好,不仅是一种救急行为,更体现了底部攻坚的价值,而且能为中国教育整体发展提供一种经验和借鉴,体现了教育改革的前瞻性和创新性。

    新时代赋予了乡村小规模学校最好的发展契机,小规模学校要抓住时机,大胆改革与实践,实现换道超车。

    (作者系北京市房山区蒲洼中心小学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