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门精神 思想篇 高中课改那些绕不过去的问题 ——对话湖北省荆州市北门中学校长张新汉 □ 本报记者 刘 婷 禇清源 陈 盼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中国教师报:当改革推进了一段时间后,师生都会产生疲惫感,如何帮助教师突破瓶颈度过“高原期”?作为校长是否自身也存在瓶颈,又将如何破解?

  张新汉:这个问题也是来我校参观学习的老师们提问最多的。我认为,课改深处是文化,只有当课改的观念转变为教师自身的文化和信仰,转化为一种生命自觉、一种生活方式时,他才不会感到疲累和倦怠。

  我们积极倡导这样的课改舆论导向。譬如大力表彰在高效课堂建设中成绩显著的教师,对每期评选的高效课堂教学能手予以精神和物质奖励;优先派教学能手外出讲课和培训,目前已有50多人次分别赴贵州、云南、河北、广东、江苏、四川等地执教示范课或作报告;打开校门接待外校来访,促进教师进一步规范高效课堂流程。先后接待了来自省内外初、高中300多所学校的5000多名领导和老师来校考察、交流,为来访的领导和老师作了近百场报告,执教600多节示范课。特别是整体接待了两期湖北省高中校长培训班、一期荆州市初中校长培训班共200多名校长,对湖北省高中课程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还有,我们十分注重开展问题研究,把高效课堂推进中的问题作为课题,号召全校教师参与研究,并对研讨的优秀成果予以奖励。

  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营造一种浓厚的课改氛围,构建一种全新的课改话语体系,通过课改使师生获得充分的自信,满足师生的精神追求。

  对于我自身而言,也面临瓶颈问题。其实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是在不断地突破“囚笼”。如何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是做校长的关键,只有自身不断地成长,才可能影响大家一起成长,而不是简单地要求老师怎样做。一方面,我们需要向全国的同行们学习,消化吸收借鉴他人的先进经验,避免闭门造车;另一方面,我需要向老师们学习,从大家身上发现来自田野的创造,这也是我们大家一起不断突破一个个瓶颈,度过高原期最重要的支撑。

  中国教师报:小组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中最重要的学习形式。这种学习方式往往让课堂充满激情与创新,但是也容易出现知识凌乱、没有构成知识体系、因展示时间难以掌握而完不成教学任务等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的?如何提高小组学习的效率?

  张新汉:这是课改初期学校最常见的问题。这一问题产生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合作学习后没能及时归纳和小结,学生的知识还是凌乱的,没有建构知识体系。对此,我们也有一些比较好的解决方案:

  如,加强学生培训,让学生明白反思和小结对于自主建构知识体的重要性,掌握具体的操作办法;定期召开“高效课堂下学习经验交流会”,进行正面激励和引导;对于个别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个别辅导,等等。

  我们学校是以高中为主的,但是还有9个教学班的初中部。就我个人的观察和感悟,高中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效率更高,探究更深,思维更活跃。所以对于一些高中学校不敢动课堂的这种顾虑,我以为完全可以打消。

  中国教师报:师生培训是永恒的话题,施行课改后,培训的模式是否也要发生变化?

  张新汉:观念变,天地变。传统的培训思路对于现在这群已经被点燃、被激活的师生来说,显然是没人买账的。我们把高效课堂的理念同样渗透到师生的日常培训中,充分发挥每位教师、每位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给他们充分的空间,让他们“自己解决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譬如教师培训,我们一改传统的会议式培训,而采取体验式培训方式。把每个班的科任老师分为一个小组,设计培训“导学案”,每个小组认真研讨,然后充分交流、展示,有时候甚至分年级开展辩论赛,进行校内大展示。

  对学生来说,这种培训理念则已经固化成自然,现在教师不这样“放手”,他们自己就会争取“维权”。譬如我们在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守则的时候,学生们就自觉分成小组,讨论守则中每一个条款,并说出这样设计的理由、利弊,他们对守则的认知理解,往往超出我们的预期。

  学校是点化人教化人的场所,这种点化教化怎样落实?空洞说教?野蛮控制?这些都是不可取的。我以为,要想“化教师”,就要“教师化”,要想“化学生”,就要“学生化”。只有当学校里的一切制度、课程、文化、建筑,都是基于教师、基于学生的情感和认知来设计,都交由师生来自己讨论、制定、决策、决议,他才能真正感受到尊重,感受到安全,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创造性。到了这种境界,任何培训,就都不是难题了。

  中国教师报:课改的最大收益是什么?

  张新汉:课改的最大收益有三点:成长学生、成就教师、发展学校,师生的生命状态发生了根本改变。

  课堂让生命飞扬。教学思维方式的转变带来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让课堂充满着智慧的探险,宽容的课堂文化,让沉闷的课堂焕发出生机与活力,阳光、欢笑与收获的喜悦洒遍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校园因课改而生机盎然。学生享受着成长的喜悦,个性张扬多了,自我贬抑少了;自信自尊多了,自轻自贱少了;自主判断、自主选择、自主承担多了,轻信盲从和不负责任少了……

  教师在改革中体验着职业的幸福与快乐。一大批优秀教师在改革中脱颖而出,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生力军和课题研究的中坚力量,教学质量得到突飞猛进的提升。

  中国教师报:课改会不会影响高考升学率?

  张新汉:如此担忧,无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己学校根本没有开始课改,而是凭自己旧有的经验“坐”而论道,预设困难;还有一种是开展了课改的学校,可能因为没有遵循科学的教育规律,或者只追求表面形式的热闹而没有认真研究学生、研究教师,或者是挂着课改的“羊头”仍然在干着“狗肉”的经营,穿新鞋走老路……

  就我们学校的情况来看,课改不仅没有影响升学率,反而大幅度提升了升学率。2010年的高考,我们的本科上线率80%,而且还有一名学生拿下了当地考区的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录取。2011年在区域内中考前300名的学生全部进入其他学校的情况下,我们的高考各项指标列全区之首。今年高考,根据学生们进入高三越来越娴熟地驾驭高效课堂的现状,我们充满信心。

  我坚定地认为,在当今高考竞争依然激烈的教育形势下,唯有“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让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是一种绿色升学率。

  中国教师报:很多学校开始课改后,很快就提出诸如某某模式、某某特色之类的概念。您怎么看待这些现象?北门中学的特色是什么?

  张新汉:如果说为了表述方便,给课堂教学冠以某某模式,我认为倒也无妨,但是没有必要去生硬地制造概念,制造名字。只要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课堂,无论有没有名字,都是好课堂。但是,我对 “特色创建”这个提法一直有自己的理解,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没有一种特色能把所有的学生都“框”进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发展,就是学校最好的特色。

  北门中学不会为了“特色”而去刻意地“制造”特色,我们有一个非常朴素的教育理想,让每一个走进北门中学的孩子,都能在这里得到发展、提升,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有爱心,有责任感。课改之前我不敢妄言,但是实施课改后,我能保证我的学生上大学后不会厌学,不会听不懂课,不会找不到学习方法,不会怯于表达。我们的育人目标是,用美的教育培育具有国际视野和民族正义感的现代公民。这个艰巨的任务,只有高效课堂模式下的教育才有可能完成。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