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需要教师“钦点”吗
展示是学生自主的表现,是随着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深化后的自然流露。教师要警惕“钦点”破坏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危险。
现象
观察员:郭瑞
课堂展示中,我们屡屡看到如下情形,老师说,“这道题,谁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的做法?”然后,环视教室四周,发现学生们没有动静,便开始点名,“A同学,你来展示一下吧!”A同学展示结束,老师继续点将,被点名的同学就承担起展示的任务。一节课下来,动起来的只有少数几个学生。这就引发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展示需要教师现场钦点吗?
新课堂是学生自动、主动、自发的开放课堂。教师的钦点,控制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是一种看得见的牵制,过多的“插手”,显然是不人性的表现。老生常谈,新课堂要还给学生学习的权利,凸显学生主体地位,那么,谁来安排展示,谁展示什么题目,展示如何分工,就应该让学生自己说了算。
观点
@李艳丽:课堂活动应由学生安排
在课堂中,如果教师总是在现场钦点学生展示,就表明学习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控制,而背离了新课堂的本质。
我们首先要厘清的概念是:什么是学习?
我认为,学习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资源的互动生成。这就意味着,在一切学习行为中,教师和学生是在一起的,是他们之间对知识的认知以及感觉、情绪、心理、精神的自然而主动的交流,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或者说共生体。
在课堂中,如果教师总是在现场钦点学生展示,就表明学习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控制,而背离了新课堂的本质。
在新课堂中,所有的活动都应该由学生来自主安排,教师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供学生参考。在展示课上,要解决好展示什么和如何展示的问题。展示内容包括:文章的背景资料、作者简介、生字词的讲解、重点句子的解读、对文章的整体感悟等,学生可根据师生共同商定的学习目标来展示自己的内容。如在展示文章的背景资料时,学生需要组织自己的开场白,一个同学这样开始自己的展示:这篇文章中的故事感人至深,你知道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吗?下面由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很自然地就过渡到自己的资料上来。但有时候找的材料大同小异,学生往往会没有侧重,不分巨细,自顾说自己的东西,而不去想有没有必要说。这时,教师就需要及时引导,告诉学生如何去粗取精,避免重复,以及如何补充。这样的展示,使课堂的容量变大了,学生发言的次数和人数增多了,课文的内涵丰富了,文章的脉络清晰了,表达的方法简明了,学生的体会深刻了。
在展示环节中,主角是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应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阐述各自的观点和见解。每个小组(一般6个人)选派1~3个人汇报本小组的学习情况,并上台做“老师”,讲解自己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整个过程,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者和支配者,教师只在适当的时候穿针引线,起引导作用。展示过程是生生、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学生才艺展示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创造的过程,更是师生收获认同和尊重、重建内在生命高价值感的过程。在展示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充分而自由地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认知,表达自己在课堂上的感受与情绪,展现出每一个生命个体独特的精神风貌,他们才能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自己的主人。
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对生长和生命的成全。没有智慧和挑战,没有生命气息,教学就没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看,每一节课都应是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不可重复的过程。
(作者系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教体局副局长兼西下池小学校长)
@张丽芬:“钦点性”展示并非启发式教学
展示是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是教师研究学生、教材、学习规律之后,学生合作探讨交流的自然结果,是教师设计导引出来的,不是机械钦点出来的。
“展示”是高效课堂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学生主体精神和自主能力外显的重要标志,是学生作为课程资源相互探讨、交融、碰撞的集中体现,它在高效课堂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为展示而展示”的“伪展”倾向,如在学生非自主自愿状态下的教师“钦点性”展示,就是比较典型的“伪展”。学生按照老师的指令,一个挨一个依次站起,完成指派任务,展示者循规蹈矩,浅尝辄止,听展者被动接受,无心回应,导致本应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展示学习,变成了教师发出指令——展示者接受指令——听展者默默倾听的单向度活动,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多元思维、丰富的心理需求等在刻板的单向度过程中被屏蔽和忽略了,展示的效率和效果可想而知。
有些老师认为,“钦点性”展示是所谓的启发式教学,在自己的精心导引下,师问生答,教学秩序井然有序,没什么不妥。而另外一些教师则颇为苦恼,他们希望课堂进入群情激昂、此起彼伏的热烈争论场面,无奈学生犹抱琵琶欲说还休,不愿起来展示,导而无果的情况下只好牵而引之。
课堂上出现同样的症状,背后原因不尽相同。前者根源在于理念转变不到位,教师自身对展示的内涵、价值、意义等缺乏一些务虚性认识,尤其不能准确地理解展示的自主性。展示是自主的,是随着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深化之后的自然流露。通过展示,他们把自己或小组对某一个问题的看法和理解公之于众,引发大家对某一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听展者给予反馈交流,或补充,或质疑,或矫正,这样的多元性展示,前提条件一定是学生具有充分的自主权利。而教师“钦点性”展示剥夺了学生自主权利,显然无法给予这样的空间。
在高效课堂的初期实践阶段,理念转变不到位而引起的“钦点性”展示数量不少。
而第二种课堂展示现象,则主要是由于教师课堂操作技术方面考虑还不周到、不熟练造成的。展示应该是学生的自主行为,但是自主的实现不仅仅是一句话、一个理念就能达到的。要真正给予学生自主,必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际中。也就是说,如果试图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主展示,必须首先培养他们自主展示的能力。
为什么学生在课堂上不主动起来展示,是不愿,还是不能?
如果是不愿,则要从心理、情感、氛围、文化等方面下功夫,激发学生展示的热情和愿望。比如,从文化创设入手,打造自信、阳光、合作、向上的高效课堂文化,如小组文化、班级文化、学校文化等;从开展活动入手,课外举办一些学生喜欢的活动,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参与热情;从改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入手;从建立促进展示的评价机制入手,课堂上注重激励、点拨、指导;等等。
如果是不能,则要解决不能的问题。比如,展示前是否给予了学生充分的预习准备时间,如果没有充分的预习,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展示。比如,对小组的分工是否给予了一定的角色分配,对某一学科或某一类问题的解读是否给予一定的思考训练,对展示的技能技巧是否给予一定程度的培训或引导,等等。
展示是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是教师研究学生、教材、学习规律之后,学生合作探讨交流的自然结果,是教师设计导引出来的,不是机械钦点出来的。
(作者系浙江省台州市实验小学语文高级教师)
@本报特聘专家于春祥:
“展示权”产生的机制转型——从“钦定”到“自动”
所谓“展示权”,应该属于新课堂的新概念。它主要是指进入展示环节的时候,究竟几个组参与展示,每个组有谁,或者哪些组员上台展示等权利的确认。在课改调研中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些现象,每每到了展示的时候,老师会行使“点名权”,“钦定”某组、某人到某展位进行展示。我们不妨把它定义为“展示权”的“钦定”机制。“钦定”说到底还是关键时刻老师说了算,加之,只要是现场安排都会占用时间。如何实现“展示权”的确认从“钦定”到自动的转型,这是新课堂实践中一项亟须升级的实操技术。
从“钦定”到自动转型的原则有两项。一是机会均等原则。确保展示机会均等,不仅仅是保障人人都有展示的机会,更深层次的价值是确保人人都“准备着,时刻准备着”。在课堂上,需要特别呵护的是学出来的“展示冲动”。在这一点上,我们渴望能一人一个展位,人人都能展示,人人都要展示,从而实现展示机会最大化的彻底改革。一般的课改学校,多在这一环节上打了折扣。当每组只有一个展位的时候,机会均等才成了问题。二是差异化原则。好的课堂展示,展示资源应该具有必要的差异化。展示最重要的是暴露差异,差异是资源。对于课堂生成来说,对和错具有同等重要的资源价值。单层展示,尤其是优生展示应该特别引起警惕。
从“钦定”到自动转型的方法。好的机制不是现场某人说了算。鉴于每个小组一般多为6~8人,采取数学的简单随机抽样便可迎刃而解。简单随机抽样在这里就是从小组总体成员中,任意抽取某个或几个成员作为样本,使每个成员被抽中的概率相等的一种抽样方式。具体做法就是小组抽签,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抽签筒,每个组员对应一只签,展示的时候,摇一摇,抽一抽,谁中签,谁展示。为了公平起见,还可以异组抽签。这种方法公平、简捷、高效,诸位不妨一试。
追加几点友情提示:
1. 关于展位的定位——新课堂的展位都应该定位清楚,定位后,多学科通用。但凡现场安排,就说明你还没有进入新课堂规范的门槛。
2. 关于单组展示——新课堂展示是一个群体活动环节,只要是展示就是所有小组都上,单组展示、重点组展示都不可取。
3. 关于典型资源的“钦定”——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的典型资源,没有机会展示的时候,教师可以“钦定”补展,这样既可以彰显典型资源的价值,也可以对样本偏差给予矫正。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