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命播下个性的种子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2-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张可仁校长

    四年级的饺子比赛

    体育节

    机器人制作

     位于长江和乌江的交汇处,有一所坐落在民宅小巷中的学校,校舍面积仅十余亩,却走出了一位全国党代表、两位全国优秀教师、一位全国模范教师、三位全国少代会代表、六位特级教师,获全国素质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等称号……

    他就是被当地老百姓称为涪陵区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重庆市涪陵城区第七小学校(以下简称城七校)。

    这所上下不通公路的小巷中的学校,为何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为何赢得社会、家长、学生的高度认可,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对此,校长张可仁总是毫不隐瞒地说:“学而有异、和而不同”。简单八个字道出了城七校十多年实施特色办学,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经验——“个性教育”。

      个性校园文化铸就特色办学之魂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重要的表现特征,是学校教育资源凝聚和生命力的源泉所在,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生命发展的深厚土壤,更是学校人文传统和优良校风延伸的根本。多年来,学校坚持文化引领,促进内涵发展的办学思路。创新学校管理文化——铸“个性教育”之“魂”;构建课程体系文化——树“个性教育”之“神”;培育教育科研强校实力——开“个性教育”之“花”,紧扣“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全员参与、注重实效”的“十六字”方针,抓实常规教研,推进课题研究,形成开放而有活力的教科研文化;打造和谐共生的师生文化——结“个性教育”之“果”:即个性教育文化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启发学生自主发展,提炼形成了“学而有异,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文化,这种理念不仅已成为全体成员的共同价值标准,而且逐步形成了学校独特的自身价值追求和文化氛围。

    走进城七校,温馨的提示语、绿茵茵的草坪、并排的七棵重阳木,让你深切地感受到个性化的特色育人环境,极富时代特征的和谐校园文化:随处可见的个性化班牌、班级展示牌、温馨的校门提示语、童趣小脚丫和妙趣的楼道安全提示语……营造出了一幅“以人为本,完善人格”的生动画卷。

    建校50多年来,七校确立了以“个性”为核心的文化战略工程、“沐浴阳光,自由成长”的校风、“个性成就未来”的校训,形成了“不求最好,但求特色”的班级文化、“尊重差异,人人参与”的教研文化、“以人为本、柔性开明”的制度文化。

    个性化课程为学生自主发展护航

    课程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保障。一所学校的课程建设,既要在校本化基础上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有效教学,又要结合本地资源合理开发适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校本课程。

    近年来,城七校的课程文化建设秉承“学而有异,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沿着“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精品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的途径推进。在国家课程方面,首先按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其次是进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研究,根据学校“136”个性课堂关注的三个重点,即自主互动、问题意识、开放思维和核心理念体现的五个方面,即学生为主体、自学为主要、问题为主线、合作为主法、学导为主轴,引导教师在教学观念上的转变,以积极心态和研究的意识对国家课程实施深度思考,充分挖掘国家课程在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学历课程的作用,提升学校、教师对国家课程的执行力。再其次,结合学校个性教育办学特色,实施课程教材的有机整合。比如,通过整合综合实践课程与信息技术课,帮助学生学习上网查资料的同时,使他们学会了如何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

    在地方课程实施方面,城七校主要通过学科渗透,如语文、思品等学科中进行环境教育、禁毒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的课程内容渗透。在校本课程开发上,学校构建了“3+X”课程体系,即学校开发了《我与经典》、《我的个性》、《我的家乡》3门校本课程作为循环教科书分年级使用,做到人手一册。

    3门校本课程立足于立德树人的宗旨,在帮助学生提高知识层面的同时,强化学生的情商教育:《我与经典》课的开设,帮助学生积淀文化底蕴;《我的个性》课程,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我的家乡》课程则重在培育学生热爱家乡。“X”即结合学校实际和培养拓展兴趣的几十个课外辅助课程和开展的实践大课堂活动,课程的开设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进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适应社会,使学生的能力获得全面、协调发展。 

    还孩子们一方自主学习的天地,教孩子感兴趣的知识。2006年秋,学校打破传统,增加了国际象棋、经典诵读、环保教育、国情教育以及科技实践等特色课程,排入了课表,编写了教材,专人进行教学,建立了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这些课程涉及范围广泛,内容丰富,上课形式新颖别致,学生兴趣浓厚。在学生作业设计上,注重层次性和创新性。上世纪90年代“第二课堂”蓬勃兴起,到1995年,学校小课题研究活动起步,进入21世纪,小课题研究步入成熟阶段,并逐渐向系统的科技实践活动过渡。此时社团活动取代“第二课堂”。并由最初的“学校组织——学生参与”逐渐形成由学生“自主组建——聘请老师——选择参加——自主管理”模式。

    个性化课程极大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城七校开展的《对三峡库区河岸树的局部调查》科普活动获全国第五届中小学生生物百项竞赛优秀活动奖、十佳示范活动奖、绿色活动奖;《对涪陵城郊桫椤树的局部调查》的科普活动获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生物百项竞赛活动二等奖;自2005年来,学校组队参加中西部国际象棋比赛均获小学甲组、乙组、幼儿组团体第一;学生喻华凌、秦冉苒、徐铭蔚、雷挺婕等先后代表中国在希腊、格鲁吉亚、土耳其等国参加国际象棋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个性化的德育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为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城七校从学校育人实际出发,以尊重学生人格和尊重学生差异为前提,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工作中的主体性,不断进行学校德育文化建设的实践和探索。

    “给学生最阳光的童年,给学生最坚实的基础”是城七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经过多年探索,该校以体验教育为途径,突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为重点,形成了“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内外结合”的德育工作方式和“多途径、多渠道、多媒体”的德育工作方法,完善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育人机制,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注重学生生命质量的提升。

    为了把德育落到实处,该校结合实际,深入挖掘德育题材,整合各种资源,统一家校社形成教育合力,一方面学校全年围绕能自主、懂感恩、乐读书、崇尚美、树理想、会生活、明礼仪等10个主题全面开展各类活动,优化德育过程;另一方面,通过走进校园、走进家庭、走进社会,延伸学校德育的范围。

    ——走进校园,学校成为学生德育的主人。“走进校园,我们是七校的主人;走出校园,我们是七校的代言”。因此,走进校园,每一个七校人都成了德育的主人,共同努力发挥“两条腿”的作用:一是把常规做到极致,狠抓班级常规管理,追求班级管理目标化,班级管理科学化,班级评比的公正化;二是把创新做成常规,校园文化、班级特色文化建设育人,加强班级物质、制度、活动文化建设,实现班班有特色。

    ——走进家庭,使学生成为社区德育的榜样。“回到家庭、我们是好孩子;走出家庭,我们是家风宣传员”。城七校通过开展“小手牵大手”系列活动,使学生成为社区德育的榜样。比如“我的地盘我作主”,锻炼自理生活能力;“照照镜子”,给家人找文明陋习,提合理建议,形成“家庭公约”;“文明储蓄卡”,记载家庭成员的文明行为,在自我约束和家长的督促下,养成良好的家庭礼仪,处理好邻里关系,维护社区秩序,争创文明家庭;“拒绝粗俗,倡导高尚”活动,利用节假日时间,自愿组织亲子团,设计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宣传文明释放正能量,实现一个学生感染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的效果,为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发挥作用。

    ——走进社会,使学校成为德育的使者。“走进社会、我们是好公民”。学校是一个小社会,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学校创造性地开展实践大课堂活动,让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大自然,走进教育基地等,使孩子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规范,在规范中成长。

    在德育工作创新上,城七校将学科教学与课程育人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在校内,学校注意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德育内容落实,德育教材落实,德育任课教师落实,学校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同时,开发学校德育校本课程,如“我与经典”、“我的个性”、“我的家乡——涪陵”、“文明礼仪读本”等,既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又充实了学校德育教材,丰富学校德育教材内容。在校外,学校抓好实践大课堂活动,针对学生感知特点和成长规律,每月开展一次以劳动技能、生活技能、体验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实践体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使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适应社会。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