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儿童 ——李吉林情境教育思想研讨会专家发言选登
近日,第二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李吉林老师情境教育思想研讨会在江苏省南通市举行。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朱小蔓等50多位全国教育专家齐聚一堂,对李吉林情境教育思想作出深入探讨。本期我们特别选取研讨会上的若干发言,以飨读者。
顾明远:实验是教育发展的源泉
1981年,我和李吉林老师就在长沙认识了。当时,她在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召开的理事会上介绍了情境教学,她那时候很苦恼,也有一些教师不理解——情境教学到底要干什么?其实,李吉林创设情境的初衷是使学生语文学得更好,她带学生到野外去,让学生触景生情,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语文。后来又引申到更大的教育范畴,称之为情境教育。我个人认为,情境教育的中心就是育人,培养孩子的情感,使孩子成为情感丰富,有着健全人格的人。
现在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目的就是早点学习语文、数学、英语,但并不重视培养孩子的人格。因此,社会上出现了很多“虎妈”、“鹰爸”,但是即使你把孩子“打”进了北大,是不是就能保证孩子将来能得到幸福呢?所以说,我们的教育首先要关心学生的人格,当学生有了健全的人格和丰富的情感,将来才能获得幸福的生活。
后来,情境教学发展成为情境教育,最本质的改变就是要培养有丰富情感的人。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怎么把这个根扎得更深,使其枝繁叶茂、开花结果,让情境教育真正成为中国的一个教育学派。此外,情境教育给我的启示就是,开展实验是教育发展的源泉,教育如果没有实验,教育科学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对于各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实验,我们都应该支持,从而实现教育的“百花齐放”。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裴娣娜:基础教育的创新发展
李吉林的情境教育思想不仅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教育科学理论发展的源泉,需要我们满腔热情地去学习、挖掘和提炼。因此,我主要谈几点个人看法:一是李吉林情境教育学派产生的时代必然性,二是这个学派是理论与实践体系的创新,三是对于这个学派进一步的发展展望。
首先,这个学派产生的必然。早在25年前,北京师范大学派我到美国学习进修,亲身感受国外教育学派林立,回国以后我就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各种不同的教育学派怎样才能在中国大地上崛起。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的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学派等不同的教育学派已呈繁荣之势,所以说,中国大地正在催生学派时代的到来。这是基于以下三点认识:一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需要催生学派;二是学科发展的必然,现在我们用众多的学说来托起教育科学的繁荣发展;三是中国教育走向世界的需求,从而与世界先进的教育学说、学派进行平等对话。
因此,成立儿童学习研究中心,将情境教育推向世界,将是一项重大的举措。这里,我特别强调的是对这个学派的研究,必须要有三个定位。第一,学派的产生是在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中产生。特别需要大家关注的是,伴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和新的社会分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适应这样一种变化。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变化,凝聚到一点,就是人的生存方式的根本变革,这就需要通过教育来解决。第二,就是通过情境教育学派的研究,为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思路,为构建优质高效的学校教育提供理论准备和分析框架。第三,为青少年儿童全面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对于教育,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离开孩子,来讨论教育学派的发展问题。
所以说,李吉林老师开创的情境教育学派,内涵是极为丰富开放,不断生成发展的,从而也是富有生命力的,需要我们从多角度去不断认识和理解。这也需要我们回到丰富生动的变革性实践中,读懂李吉林的情境教育思想,从而揭示我国基础教育的创新发展之路。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顾泠沅:教育实践需求“真”
我跟李吉林老师认识有30多年了,作为同行,谈一些学习的体会。
第一,情境教育具有扎根研究的品性。讲真话、写真言、抒真情,这是李吉林研究的风格和特点。她常把学生带到特定的场景,在“情境”中,她和孩子分不清哪是生活,哪是学习,这就是语文学习的语境。所以由此产生的情境阅读、情境识字、情境作文三种教学形式的内涵,由情境学习带动抽象符号的学习。
第二,情境教育具有清晰的研究路线。无论是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还是从课程体系到教育学派,李吉林老师的研究始终有一根主线——扎根在沃野中,她的根在小学里,“咬定青山不放松”。看看现在的课题研究,年年翻新,没有连贯性。但是李吉林的课题研究总是一以贯之,把握了时代的核心,聚焦儿童怎么学好,多年锲而不舍,不断进步,保留了教育研究的本真。李吉林教育研究的可贵之处还在于,更加关注儿童的有情之境,突出审美情趣下的师生互动,重视人文意境的升华,最终指向儿童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第三,情境教育的发展前景是灿烂的。我们发现一个现象,基层教育研究能够取得重大成果的,往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一是集体的努力,一个有着共同愿景的学习型团队,加上人品、学养、能力俱佳的“带头人”。第二是必须有实际的经验,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或组织管理方面,具备显著成效的专题性经验。第三是对儿童有深切的了解,贴近儿童,加上精细入微的观察和感悟是学校科研得天独厚的优势。第四是需要教育实际工作者与专业理论工作者亲密合作,因为一线工作者是“临床”的,需要专家在理论层面上的指导,两支队伍取长补短,共同成长。
(作者系原上海市教育科学院副院长)
郝京华:用儿童的方式来学习
情境教育,是我们本土孕育而出的一朵常青的奇葩。首先,情境教育的根基很深。情境教育有着无限向上拓展和向下延伸的空间。比如向上拓展的空间,可以上升到哲学层面,也就是情境认识论。另外,从课堂来讲,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或者说课程,是去情境化的。它的危害在于学生不一定真正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所以说,李吉林老师关心的是教学认识论中永恒的话题——怎么寻求概念、情境、知识和经验之间的平衡。纵观课程论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各种教学主张、教学思想,一直在这几者之间摇摆,于是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比如杜威强调经验的重要性,赫尔巴特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布鲁纳强调概念的重要性,等等。各种流派都有一定的道理,都有其合理的内核。但是走极端的话呢,都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李吉林老师一直在寻求平衡,建立精彩的情境课程论和情境教学论。
再从学习方式来讲,李吉林老师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命题,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儿童喜欢用什么样的方式学习,再把我们成人的东西依托儿童喜欢的方式来让他内化和理解。这就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挑战。当然,李吉林老师在这个方面也做了很好的示范,目前所流行的“境中学”、“做中学”和“演中学”,就是从这个思想生发出来的。
从实践层面来看,在语文情境教学方面,李吉林老师已经做得非常好了,但是其他学科的情境教学,还不是很完善。因为其他学科的情境创设,跟语文学科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我们应该多做一些跨学科的情境研究。同时必须打破时间和学科的局限,延伸到课外去,这方面我们可能还有很大的缺陷。这是一个复杂繁琐的系统工程,光靠李吉林老师一个人完成不了,她需要一个团队,需要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携手起来,在情境教育的平台上一同研究。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吴刚:为世界教育贡献中国经验
情境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阶段。现在又要往教育学派的方向发展,我们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必须要有核心概念。我们了解一个学派,往往从它的核心概念来了解基本的思路。而且这个核心概念是可以分解的,可以被作为操作的要点来加以呈现。所以任何一个概念,如果它不可以被理解为或者被分析为一系列的操作要点,那它是无法进一步用之于实践的,甚至去改造我们的教育现实。另外,对于核心概念,还要有实践验证,以及围绕核心概念进行理论探讨。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围绕情境教学和情境教育就多次展开讨论,也有很多的争议。但我们一定不能担心争议。有争议,说明它有很多值得挖掘的东西。当一个研究被很多人讨论、质疑、争议的时候,它就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第二,要有学术团队,或者叫学术共同体。一个人,是构不成一个学派的。只有某个教育研究,扩展到了多人,甚至在不同的地区产生联动,再推而广之,甚至在不同的国家产生影响,学派的声势和影响力才能显现。关于这点,情境教育研究所早就成立了,这是依托于团队进行传播和实验的好办法。
第三,要有相关的学术杂志。刚开始提出一个理论的时候,不可能有一份杂志来围绕它讨论,但当它被普遍关注的时候,大家对这个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就可以组织杂志来讨论这些核心话题。这个讨论既可以围绕概念本身,比如说情境、情境教育、情境教育中的教学模式等,也可以对概念的进一步拓展进行讨论。
第四,要有以组织形式存在的学术团体或者学会。
第五,必须进一步进行思考,如何与国际接轨。我们都知道,情境认知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成为国际认知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强调的是在真实情境当中的认知,强调的是解决复杂问题。所以说,“情境”不但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