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心”路径 ——四川省华阳中学“三维七段”单元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 张泽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如何突破高中课改这个最大的“瓶颈”,如何让面临高考的学生也能从课改中受益,阳春三月,带着寻觅高中课堂教学改革行走态势的新企盼,我们走进“省级高中课改样本校”四川省成都华阳中学,一种别开生面的“三维七段”单元教学景象扑面而来。

  2011年11月10日,四川省教科所举办的全省高中语文新课程展示活动,四川省华阳中学(以下简称华中)教师龚徐冬正在执教《大堰河——我的保姆》。

  按照师生共同确定的“学习目标”,课堂上学生分4组展开互动探究:自主选出印象深刻的段落,自主确定品读形式,“读出你的情感、说出你的感悟,提出你的问题”,围绕问题组内研讨、组间交流。

  有的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大堰河本是大叶荷的谐音,大叶荷更具母性的温柔与妩媚,诗人为什么偏偏用“大堰河”来表达自己对乳母的“敬”和“爱”?

  大家讨论异常激烈:“江南水乡,本来河流就多”;“像大堰河一样的劳动妇女多”;“是大堰河般的劳动人民养育了我,大堰河的乳汁不仅养育了乳儿的身体,更养育了乳儿的思想……”

  此时,龚徐冬顺势点拨:“大堰河是一条生命之河,她哺育、滋养了艾青。在他的诗歌里,土地与太阳成为了主体意象,成就了他的土地情怀和太阳情怀,凝聚着他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这就是艾青献给大堰河和千千万万像大堰河一样伟大的母亲的颂歌!”

  “这堂课主要是学校‘三维七段’单元教学模式的‘互动探究’与‘点拨讲解’,先前进行了‘学习引导’和‘先学自研’,课堂上同学们展示探究、互动讨论得很充分……”龚徐冬教后研讨说。

  长期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研究的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张伟如是点评:“教学思路新颖,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互动探究;课堂聚焦情感有新的突破,学生参与有深度价值,活动形式丰富、层次灵活……”

  四川省教科所高中语文教研员段增勇听课后激动不已:“如果有时间,我一定要到华阳中学上一段时间的课,亲自践行‘三维七段’!”

  不仅语文学科如此,就是就以“繁”、“难”、“重”著称的英语学科,也让学生学得激扬生动。以大家最头痛的高三英语为例,复习时间紧、任务重,新教材英语初中有64个模块、高中60个单元,要在短短几个月内复习完难度很大。沿袭“复习—巩固—习题”为主线的分割式教学老路,必然导致学生学习枯燥、苦恼和被动。怎么办?

  2011年11月21日,在成都市教师发展基地学校菜单培训中,3位华中英语教师连续3课时展示旅游话题“三维七段”单元教学,完成了以前6课时才能完成的复习教学任务。

  来自成都市的100多位参培教师对此反响热烈,在他们看来,“三维七段”单元话题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建构了知识体系、培养了思维能力,为高中英语高效复习找到了新路径。

  不仅如此,新教师阳建忠在班会中也运用“三维七段”:放手让学生自主策划和组织班会活动,老师适时引导点拨,班会课成为学生自主展示、互动交流、激扬共生的历练平台。

  2011年全县学科教学大比武,华中30多名教师按“三维七段”模式进行教学,半数教师获得一等奖,并有17位教师被评为学科带头人。

  “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展示探究、互动交流充分;教师点拨讲解精当……”来自双流县教研室、成都市教科院、四川省教科所的教研员们,在诊断华中“三维七段”单元教学的过程中被其深深感染和吸引,主动利用各种场合推介这一模式。

  从“人本关爱”到“三维七段”

  何谓“三维七段”单元教学?

  华中人的简单概括是:以“七段”教学落实“三维”目标的单元教学。“三维”就是把新课改“三维目标”转化为三维的教与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和“三维学习”;“七段”是单元教学的七个阶段,即学习引导、先学自研、互动探究、点拨讲解、训练内化、诊断反思、辅导提升;“单元”是根据学科特点、教学内容、教学实情灵活划分的教学单元。

  谈及“三维七段”单元教学模式的诞生过程,与学校10年前面对的困境有很大的关系。10年前,华阳中学在成都南郊的一片田野中起步,遭遇了来自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压力。新生入学成绩绝大多数在全县靠后,入学时的心理素质测试表明:相当数量的学生学习兴趣、习惯、信心,以及学习适应性、自控力等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怎样将生源劣势转变为学校生存发展的优势?在分析教师队伍和生源状况的基础上,华中决意冲破应试教育的樊篱,展开了从办学思想到课堂教学都取向于“人本教育”的整体变革。“每个生命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从开发心理潜能入手,发掘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就能唤醒、激发、孕育生命成长的本质力量。”校长祝长水说。

  华中从“人”字入手发掘素质教育的动力之源,确立起“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开发师生潜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办学理念,并在实践中发展为“眼中有生命,心中有学生”“关爱每个学生,开发学生潜能,为了学生发展,帮助学生成功”的“人本关爱”教育思想。

  “新课改就是要从‘知识教学为本’回归到‘学生发展为本’,使课堂回归到学生自主、自立、自觉的学习生命状态。”华中首席顾问、四川省教育学院教育系心理学教授陈安福一语道出华中最初选择人本教育的缘由。

  把“人本关爱”思想植根课堂,就是要以生为本构建“生本活力型”课堂,前提是把思想转变为全员认同和自觉行为。

  由于华中老师多是来自各地习惯了应试教育的教学能手,如何让他们从“眼中只有知识、心中只有分数”转向“眼中有生命,心中有学生”的人本教育思维,成为学校的首要问题。

  为此,华中持续展开了“人本关爱”教育思想讨论和“人本关爱、铸造师魂”活动,促进全员转变教学观念和态度。

  不仅如此,2005年12月,华中针对课堂教学存在的低效和无效状况,展开了“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主要因素”的讨论,挖掘出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20多个因素。

  几次大讨论下来,教师开始逐渐把握现代课堂的基本特征。同时,学校开始针对传统教学“重认知系统,轻情意系统”,忽视学习心理环境建设、学生学习潜能和教师情感力量发掘等严重问题,把课堂教学改革核心指向“教学育心”,强调其既是课堂教学的理念和目标,又是教学原则、途径和方法,没有师生心理相融、互动的和谐人际关系,就不会有高效的课堂教学质量。为此,学校相继展开了“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中学生学习心理辅导”等实践研究,试图从“育心”角度探索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路径。

  2008年以后,华中走入了“育心文化”建设的崭新阶段,为课堂教学高效生成放大了动力、激发了活力、开启了潜能。

  正当华中课改一路顺风顺水时,华中人敏感地意识到了课堂教学潜伏的问题和危机。

  “建校以来我们着力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师德为重点解决教学态度问题,试图通过‘高效课堂’的系统优化和学科教学‘心育渗透’的实践研究,推动课堂教学变革。虽然老师们教学理念、教学态度发生了变化,但很多课堂还是变化不大。”陈安福说,“多数教师需要的是在课堂中怎么具体操作的方法。教无定法首先应该是教学有法,这样才能找到实践育心型教学的课堂路径。”

  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华中的深层次考虑还在于:“传统教学侧重‘一维教学’,讲得多、练得多、考得多;实施新课改以来开始注重‘二维教学’,重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往往成为了教学副产品。近年来各地出现了许多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但大多局限在一节课的操作上,未能从根本上破解‘三维目标’转为‘三维教学’的难题。”

  (下转2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介入学校事件媒体当斟酌     下一篇: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