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00问答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 课改到底改什么?

  这个问题需要从不同的认识程度上来回答。课改表面上看是改课堂结构,是少讲多学,实质上改变的是教学关系,也就是在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理念下,重构新的教学关系,即变“教中心”为“学中心”,但从本质上来说是改变教育教学思想。究竟怎么看一节课?我以为要看到课堂背后的两个支撑,即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和对学生生命成长方式的认识,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那么,课改则变成了对教师教育教学思想的考验。

  

  21. 教师课改的动力到底是什么?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教育即信仰”。然而,遗憾的是在一个师德相对缺失的时代,要强调教师的教育信仰真的很难。我所主张的“信仰”,其实是一种教育的底线,即“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或者通俗地说,教师至少应该关注学生的生命存在,努力保全学生的生命!教师要从生命的高度来看待自己的职业,尽可能让学生多一点轻松快乐,要敢于“放生”,进而敢于“从油锅里捞孩子”,这显然不是刁难教师,而是基本的“人性”使然。

  另一方面,教师要“认识”自己、善待自己。我把教师分为六种角色,但我以为不管是哪种角色,你至少得成为一个“明理”的人。因为,一个只会强调和炫耀牺牲自己的人,缺乏对自己生命的尊重,哪里有什么“高尚”?如果教师真的理解“以人为本”这四个字,就必须清楚和尊重自己,教师理应享受做“人”和做“教师”的尊严,教师必须作为一个发展者,进而去唤醒学生,成就学生,贡献人类。

  第三,教师必须成为一个改革者,这是一个必需条件。否则,他就是逆势而为的人,是在反弹琵琶。

  第四,教师要学会担当,而不是抱怨“体制”、寻找借口。

  (李炳亭)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