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心与静气矛盾吗
高效课堂是学生高度自主的课堂,是学生解放了的、动起来的课堂,不仅身动,心也在动,那么这种心动会不会让学生的思绪漫无目的地游走?是否会偏离课堂的主线?是否和学习的理性思维相悖,从而影响课堂的高效呢?
现象
观察员:杜金山
刚实施课改,“解放后”的学生在课堂上经常处于忘我状态,随意走动,大呼小叫,争论得面红耳赤。很多老师常常有这样的隐忧:学习是理性的,这种动了心的课堂,会不会干扰学生的理性思维?繁华表面的背后,会不会是学习效益的下滑?
传统课堂很少关注学生学习的动力体系建设问题。教师一厢情愿地认为,既然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他们就必须靠自己解决动力问题,如果动力不足,就用理智和毅力来控制自己,强迫自己投入,教师只负责把知识讲解清楚。基于这种认识的传统课堂,往往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对于学生,则枯燥乏味,甚至成了负担与煎熬,导致动力缺失,投入不足。高效课堂首次把动力体系建设放在了第一位。动心,不仅让思维变得深刻,而且遵循着学生好奇心与展示欲的基本天性,开发出了他们源源不断的动力。我想谁也不会否定这样的结论:“我要学”的效果肯定会强过“要我学”。所以,动心不仅提供了动力,而且会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敏捷,不会对学习的理性造成任何妨碍。(作者系山东省兖州一中原校长)
观点
@刘恩樵:“动心”“理性”总相宜
理性的学习恰恰需要有“动心”的心理基础。理性不是缄默,动心也非浮躁,关键在于要积极调动学生理性学习的心理机制。
我曾模仿龚自珍的诗来概括当下课堂教学的现状以及我的期待:课堂生气恃风雷,众生齐喑究可哀。我劝学生重抖擞,不拘一格展口才。
毋庸讳言,时下的课堂教学“众生齐喑”的现象太普遍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更有甚者,还常出现学生昏昏然不知教师所言的现象。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挺安静的,教师的知识讲授也到位了,然而,这是学生在“理性”学习吗?答曰:非也!这恰恰是缺乏理性的课堂,是缺乏动心的课堂,是沉闷、低效的课堂。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学生缺乏精气神,缺乏思维的活力。
什么是理性学习呢?理性学习主要指学生能够专注地思考、积极地对话。而这种思考与对话,需要清醒的头脑,需要勃发的情绪,需要活跃的思维,否则,是难以做到理性学习的。理性的学习恰恰需要有“动心”的心理基础。理性不是缄默,动心也非浮躁,关键在于要积极调动学生理性学习的心理因素。
课堂生气依靠课改的“风雷”,高效课堂则需要师生“重抖擞”,需要学生“不拘一格展口才”。那么,教师如何把握好“动心”与“理性”的协调,以保证学生在“动心”中“理性”地学习,在“理性”中“动心”地展示呢?
首先,课堂要有积极的“动心”诱因。
“动心”即“我要学”“我想学”。课堂上学生一旦“动心”,就会有无限的创造力,接受知识也好,创造性表达也好,都会有“奇迹”发生。非“动心”无以成学。每一个教师都要确信这一点,并努力实践之。一潭死水的课堂是无理性学习可言的。许多时候,学生昂扬的学习热情是在教师居高临下的威严里消失的。为此,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要用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交流,用尊重的口吻与学生沟通,努力营造安全宽松、平等自由的氛围。我们分析一些学生表达出彩、学习深度与广度兼备的高效课堂,无不是解放学生、尊重学生、激发学生的结果。
其次,课堂要有适宜的展示平台。
教材、学生与教师一直以来都是课堂的三要素。而教师又是连接教材与学生的重要桥梁。因此,如何运用适宜的教学设计,引领学生去感受知识的魅力,这是把“动心”与“理性”协调起来的重要抓手。先学后教、自学展示的课堂流程,说到底是对课堂教学规律的一种方法层面的提炼。它让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在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与主动性的前提下开展,学生在放开手脚的状态下学习,欣悦感与成就感不断地刺激着他的学习热情,他学习的潜能也就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说,教师是完全可以做到让学生“动心”“理性”总相宜的。
最后,要消除一个误区。
动心与理性并不矛盾。学生在课堂上“动心”的表现就是有表达欲,有展示欲。而积极表达、踊跃展示与专注思考不仅不矛盾,反而是相互促进的。但是,我们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与应变能力,要让学生知道处乱不惊,面对班级里众说纷纭的状态,自己要有定力,要深思熟虑,不宜浅“思”辄止,不宜轻而易“言”,要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勇气。(作者系江苏省昆山国际学校教科主任)
@刘俊海:动力系统支撑课堂运行
动力系统的构建是高效课堂改革中决定成败的重要一环,如果把动力系统和课堂流程相比较,动力系统应该占80%。高效课堂应该动如脱兔,静若处子,动静结合,相辅相成。
刚刚进入课改实验的老师,面对“解放后”的学生不免会担心开放的课堂干扰了学生理性的思维,繁华表面的背后会不会是学习效益的下滑?这是对高效课堂片面的理解,他们只看到了动起来的喧嚣,没有注意到心动后静下来的理性思考。只看到了部分表象,没有深入全面地了解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要求学生身动、心动、神动。身动是表象,心动和神动是目的。只有心动、神动,才能触发学生的激情,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心动和神动是学习者理性思考的前提和动力,理性思考是心动的结果和最终的落脚点。如果课堂不能使学生心动,理性思考也就失去了动力和源泉。真正的高效课堂是激情被点燃的课堂,是实现了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跨越的课堂,是高效率和高效益的课堂。只有这样的课堂才可以实现课堂上每一个人、每一分钟都集中于学习目标的达成,并能在课堂上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体验成功。高效课堂应该动如脱兔,静若处子,动静结合,相辅相成。
让学生心动,可以解决“学生想学”的问题;静下来后理性地思考,解决的是“学生会学”的问题。在实践操作中,高效课堂实际上只要解决“学生想学”和“学生会学”这两个问题,就是很成功的课堂。课堂流程和适时的方法指导加上学生理性的思考可以解决“学生会学”的问题,难就难在如何解决“学生想学”的问题。在现实教学中,学生学习无目标,无方向,无动力,学生不想学,不会学,即使是一些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也是给老师学,给父母学,很少有给自己学的。这种现象成了大多数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构建完善的学习动力系统。
动力系统的构建是高效课堂改革中决定成败的重要一环,如果把动力系统和课堂流程相比较,动力系统的权重应该占80%。针对这一问题,我校进行深入探索,并逐步构建起支撑高效课堂的六大动力系统(1. 五维三级课堂评价系统;2. 三七二一立体管理系统;3. 班魂组魂建设系统;4. 校园反思系统;5. 互动交流系统;6. 自动运行系统),逐步形成动力课堂。动力课堂已经在实际教学中展现出其独特魅力:学生的激情被点燃,课堂充满无限的激情和动力,实现了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动力课堂好像一个大熔炉,使进入课堂的每个人的思维都被点燃。
我们的实践有力地证明了“动心”的课堂与理性的思考并不矛盾,动起来的课堂只会促进学生的成长、促进成绩的提高。(作者系河北省唐山市第六十八中校长)
@姜风平:引发所有人的头脑风暴
人在最投入、最富有激情的时候,思维才最活跃。展示过程中,教师要及时通过追问、点评、提升等方式,引发质疑、对抗、争论,促成学生思维的高度活跃,促其思考走向深入。
只有“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效益高起来”的目标。所谓“动”和“活”,是一种积极参与、质疑对抗、互动生成的状态,是一种点燃唤醒、怦然心动、思维高度活跃的景象。面对“动起来,活起来”的课堂,担忧也随之而来,这种担忧更多集中在对高效课堂展示课的质疑上。担心展示之前学生独立思考不充分,担心展示过程中思考肤浅、不深入。其实,“动”和“活”强调的恰恰是思维的理性深入,追求的是课堂的高效益。
展示的目的是提升。它要求展示的学生必须富有激情,能通过讲解、画图、小品、采访、表演等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才能激发、点燃在场所有人的思维。人往往在最投入、最富有激情的时候,思维才最活跃。展示者通过饶有趣味的展示方式,实现和全体同学的交流、互动,带动全体同学参与到展示过程中来。同样,观看展示的同学通过欣赏的眼光、热情的掌声、欢快的笑声,感染展示的同学,与之形成积极的互动;通过及时表达自己的质疑、欣赏、补充,乃至新的思考、独到的解题思路、技巧、方法,引发更大范围的交流和互动。
展示过程中教师要确保同学的展示能传递、感染到每一位学生,实现全体学生高效、投入的互动。通过质疑、补充、欣赏以及教师的追问,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感悟、创造,引发所有人的头脑风暴。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首先要依据学生预习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将展示任务分配到学习小组,并做好充分的预设,引导帮助学习小组确定丰富多彩的展示形式,指导小组成员做好合理分工,分层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解题思路、易错点、规律、方法、知识拓展等。展示前,教师要给各小组预展时间,以确保展示流畅、自然、分工明确。展示过程中,教师要及时通过追问、点评、提升等方式,引发质疑、对抗、争论,促成学生思维的高度活跃,促其思考走向深入。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