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朱媛君:在乡村做“最有价值”的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9-12-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17年,安徽省阜南县地城镇母子岗中学教师朱媛君迎来了最后一次考编的机会。

    在淮南第十五中学的教师编制考试中,朱媛君一举获得笔试第一、面试第二的优异成绩。但是,对此朱媛君不仅没有欣喜若狂,反而愁容满面。坚持了十年,真的要走了吗?她不断地问自己。

    彼时,为了贫困县的孩子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朱媛君放弃了优越的城市生活,在地处偏僻的乡村学校已经工作了十多年。如今有机会再回城里,她会如何选择?

    往日与孩子们相处的画面不断在脑海闪现:一封封孩子们写给她的信,千里之外的一声声问候,留守儿童明媚的笑脸……那些被孩子围绕的感动让朱媛君辗转反侧、夜不成眠。父母看出了女儿的犹豫,作为一名老党员的父亲对女儿说:“人只有在需要你的地方才最有价值,把小事做好才是最大的意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就这样,朱媛君放弃了回淮南最好的机会。

    朱媛君还记得2009年9月,她只身来到阜南县地城镇母子岗中学当一名特岗教师。初到学校,由于条件有限,她只能住在一间教室里,夏天闷热蚊虫叮,冬天寒冷北风吹,晴天透光、雨天漏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她不仅带语文、英语两门主要学科,还兼任班主任。

    既来之,则安之。朱媛君不仅没有灰心,反而一头扎进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白天上课深入了解学生,晚上反思当天的教学和批改作业,一个学期下来,她带的班级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卫生、纪律、班级文化评比等各项活动也总是全校第一。中考过后,她所任教的班级,英语成绩140分以上的不在少数,多名学生考上理想的学校。在同行里,朱媛君成了名副其实的“专家”。

    母子岗中学地处偏僻,全校60%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身为班主任和课任教师,朱媛君把所有的课后时间和爱心都给了这些留守儿童。

    2015年冬日的一天,天上下起了雨夹雪,班里有七八个学生由于家离学校太远,路不好走,中午没能回家吃饭。朱媛君看到学生受冻挨饿,心下不忍,就把学生都带回自己的宿舍,给他们做饭吃,一锅不够就再做一锅。此后,这样的事“一发而不可收”。

    去年冬天,班里有个叫小彤(化名)的女孩,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患有精神疾病,小彤是家里的老大,既要洗衣做饭又要照顾两个妹妹,一双小手总是冻得又青又肿。朱媛君心疼她,把她带回宿舍,烧上热水,给她洗手上药。上好药,朱媛君给她戴上崭新的手套。为此,朱媛君家里又多了一盒盒防冻膏。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用真心换真心,学生也从心里尊敬和热爱这位教学认真却又和蔼可亲的老师。每年毕业季都会有学生来看望朱媛君,或者隔着千山万水给她发来信息和邮件。

    今年9月朱媛君生日那天,学生们又来看她了。有大学毕业已经工作的,有在上大学的,有在上高中、中职的,还有现在班级在读的,不同年龄的20多个孩子聚集在朱媛君身边谈天说地、拍照留影,给她过了一个特别的生日。大学毕业后在阜阳邮政系统工作的马超说:“老班,谢谢你,那时候的我是留守儿童,没人管没人问,如果不是你时常关心我,就没有今天的我。”临别时,学生拉着朱媛君的手依依不舍,齐声大喊“老师妈妈”。

    但是,工作成绩背后的心酸与艰辛,朱媛君却从没有对人说起。为了毕业班的孩子,结婚后第三天她就回到学校;怀孕直到临近预产期,她才离开学校;女儿出生满月后,她立即回学校上班……爱人劝其辞职,到西安过相夫教子的生活,她最终没有同意。

    孩子渐渐长大,父母渐渐变老,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父母的养老问题,朱媛君总是心生愧疚。一边是亲情的羁绊,一边是职业的信念,忠孝如何选择?她也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位坚强的乡村教师,把人生中最美好的岁月献给了农村教育,把爱的种子播撒在孩子的心田里。她始终记得父亲对她说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