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改革的反思与展望
2019年6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主任务。具体通过优化教学方式、加强教学管理、完善作业考试辅导以及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的策略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课堂作为传递系统知识的主渠道,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场所,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阵地,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基于课堂教学在基础教育改革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课堂教学改革成为我国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迈入教育强国行列的关键所在。 在2020年到来之际,我们回顾一下过去一年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得与失,并以批判与创新的新思维开启教育的新征程。 现代化与信息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主题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确立了到2020年全面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其中的战略任务之一确定为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为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提供有力支撑。在全面信息化时代,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将与现代多媒体技术融合,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以及增强现实技术等手段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藩篱,以可视化、动态化、立体化、形象化的学习内容增强学习者的学习感受与学习效能。在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需求的时代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以“创新”为主题,旨在建构高品质的课堂教学行为。 鉴于此,在课堂这样一个特定情境下,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师生关系以及教学评价等课堂基本要素都将随之发生转变,并进一步革新。此外,在基础教育改革创新的大环境背景下,通过对教师改革权利的赋予,促进其课堂教学改革意识的增长,让教师从改革的边缘性位置逐渐向中心靠拢,为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提供更大的可行性。 当然,任何一项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课堂教学改革亦如此。首先,大班教学的现实存在对“拿来主义”的国外教学模式的抵制。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随意”使用合作学习等教学模式可能无法完成预设教学目标,同时基于学习者不同转换能力、吸收能力以及认知水平,学习差异也较为显著。我们并不是强调绝对性地摒弃国外教学模式,而是要理性对待,并选择性地吸收能适应本土化课堂教学的外来教学模式。 其次,我们审视课堂教学改革繁荣景象的背后发现,一些地方形式化的改革仍然存在,或是跟随改革潮流,或是对改革的认知偏差,以“赋予学生主体权利”的口号拉开课堂教学改革序幕,以课表的更新为起始,通过自主学习、师生对话等教学方式来呈现改革的“新面貌”。然而,对于为什么改革、改革什么以及如何改革这样一些基本问题存在模糊性认识。 最后,随着以多媒体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化现代技术融入教学,技术在某些层面承担着课堂教学的“中心”角色,弱化了人的主体性。实际而言,技术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扮演着一种外围的边缘性角色,我们使用技术的终极目的在于让学习者集中于教学任务本身,而非可视化的技术环境。 坚守与创新:课堂教学改革的主基调 教育活动的复杂性意味着改革的艰巨性,改革的旨趣在于基础教育朝着更美好、更完善的方向发展。新课改近20年,课堂教学发生着明显转变,尤其是课堂育人理念与育人方式。尽管我们一直强调改变与革新,但在此过程中也仍有需要坚守的环节,具体表现为: 一是坚守课堂作为实施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对课堂育人功能的坚守意味着对学校教育的坚守。随着人工智能、增强现实技术等应用于教学活动,虚拟情境成为育人活动的新阵地。教师在虚拟情境场域开展教学活动时,要警惕对传统课堂的轻视。课堂教学改革应是在坚持课堂作为主阵地的前提下,借以智能化元素改变不适应现代教学活动的模式化、僵硬化、单一化的课堂。 二是坚守课堂教学方式的革新,对方式转变的坚守意味着学生本位理念的坚守。教学方式的革新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以对话、沟通、交往、合作、探究、展示为关键的新课堂观成为革新指标,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此,课堂教学逐渐由传统讲授走向建构化、情境化、个性化的交互式学习。 三是坚守教师引导者角色,对教师角色的坚守意味着对正确教育观念的坚守。坚持学生主体并不能漠视教师教学引导者的身份,相反更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性,教师教学重在由过去的“授人以鱼”向“授之以渔”转变。也就是说,课堂教学改革要考虑教师角色的转变,赋予教师新的时代权利,既能成为改革的核心成员,又能引导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过去一年的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所取得的成就是值得肯定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课堂教学结构要素的创新,主要包括目标、内容、方式等几个基本要素层面的革新。有关目标层面,强调学科核心素养融入课堂教学,展现对学习者综合素养与能力的关怀。有关内容层面,注重知识与生活实践的结合,重视培养学习者问题解决的能力,关注学生的生命自觉以及内在精神的建设。有关教学方式上,注重合作、探究、自主等方式,“弱化”教师中心角色,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是课堂学习环境的创新。智能时代,信息技术逐渐被应用于教育领域,尤其是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对教师来讲,信息技术的支持不仅能实现精准化教学,还可以进行有效的学情分析。学习者层面上,在传统的物理场域中增设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等智能设备,既增强学习者的学习感受力,又为其无缝学习提供可行条件。也就是说,新的学习环境下将生成一种新的学习生态。 三是考核评价机制的创新。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从根本上扭转了教育评价的指挥棒。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更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和成长,主要体现为对单一量化考核方式的转变,增加描述性综合评价,坚持由“一元”走向“多元”。 着力点与策略:课堂教学改革的未来 改革的历程是跌宕起伏的。课堂教学改革是对高质量基础教育的诉求,是当前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面对新时代、新阶段的新任务,学校课堂教学改革需要体现出相应的本土特色与时代特征。在此,从三个方面对课堂教学改革的着力点进行阐述,具体体现为:一是把握新时代的教育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鉴于此,优先破除教育发展的不均衡问题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具体落脚于课堂教学改革之上。 二是触及区域层面的本土实践。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是对教育事业规律性的深化认识,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指向标。为引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一切从本土实际出发,形成本土特色的理论话语体系,基于本土实践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通过深度挖掘区域特色传统文化,形成带有区域文化特征的教学实践。换言之,课堂教学改革的另一着力点在于对本土文化的开发和利用。 三是关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然困境。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应正视资源及环境因素带来的诸多矛盾。例如,我国东西部地区、城乡地区资源占有与分配不均的问题;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功利化追求的问题;大班额教学一定程度上对实现教育公平阻碍的问题等。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扎根一线课堂,客观分析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难题,让未来的课堂教学改革扎根于实然之境而作出应然之策。 课堂教学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创新的关键环节。为了进一步提升课堂的教育内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应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重视学校课程的整体规划。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框架下,学校所获取的课程权力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就在于课程规划。课程的整体规划决定着学校课程的基本形态,利于勾勒出课程的全貌与基本结构。置身于学校场域中的课堂教学,如果只是凭借某一学科或某一教师的教学方式革新,很难从本质上推进课堂教学的整体改革。因此,未来的课堂教学改革应建立在系统的学校课程规划之上,在整体的设计与规划上凸显课堂教学改革的行动性。 二是切实提高教师改革内驱力。新课改至今,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用层面,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已然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当然,其中也存在着部分教师对课改的抵制,主要源于知识层面的缺失、教学任务的繁重等因素。从应然层面来讲,未来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课程实施者既要关注不同个体发展差异以及教育教学质量,又要置身于教育改革实践。鉴于此,必须不断增强教师改革的内驱力,促进其课程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以及改革意识的持续提升。 三是坚持以学习者为本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关注学习者所习得的有效知识,关注学习者的自我发展与成长,关注学习者的生命意义。尤其是在知识爆炸的信息化时代,教师需要警惕教学陷入表层形式的革新而忽视对人本身的关注。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内涵在于以学生实际发展为主旨,通过师生、生生对话进而实现个人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无相关信息
上一篇:山与山的呼唤(二) 赵新芳
下一篇:与时俱进,讲好三亚课程故事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